我和刘德海同岁,我认识他是在1957年大学入学的时候。在欢迎新入学同学的新年晚会上,民乐系的同学表演“杂技”,有的同学在歪斜的椅子上倒立,而刘德海则把一片长纸放在鼻子上,在舞台上来回跑,纸还不会掉下来。虽说是逗乐起哄,但看起来也真有些功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又过了些天,他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江南传统曲目《老六板》,这个曲子的旋律在我的老家皖南地区乃家喻户晓,他的演奏干净利落,技术纯熟,令我倍感亲切。至今它的旋律还萦绕在我的耳边。
1960年我被下放到新疆。1963年我们又见面了,那是中央音乐学院教师郭淑珍、周恩清、郭志鸿和刘德海等来新疆乌鲁木齐演出。那次的音乐会上刘德海演奏了《彝族舞曲》和一首新疆曲子《送我一枝玫瑰花》,只见他时而抑扬顿挫的娓娓歌唱,时而又活龙活现地用右手在琵琶上空旋,时而还奏出各种新疆打击乐器的音色。让人感觉他把琵琶演奏活了。观众席中有个八九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用大指和三指随着他的音乐兴奋地打着节奏。可见维吾尔族的观众们也被他的音乐所感染和陶醉。当然他的出色演奏和艺术上的造诣并不是偶然的,在这之前他并没有来过新疆,这种演奏方式在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民族音乐中是常见的,但他是如何学会并移植在琵琶上的?这绝不是天生来的,可以想象这后面演奏家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和努力。难怪日本著名评论家山根银二听了他的访日演奏后说,刘先生的演奏是当今世界的头等技艺。
1967年,我被调到中央乐团修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当时中央乐团成立了小分队,常常外出表演,音乐会的演奏曲目需要民族化,这样竹笛、琵琶等民族乐器就派上了用场。刘德海也被调来了。这时的他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演奏家了,但是他没有一点架子,而是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我常常看到一群人围着他听他讲故事。这时的他手舞足蹈,声情并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像个喜剧演员。
1972年的一天,刘德海和吴祖强来找我,说领导希望写个琵琶协奏曲,我当时正在接受“审查”,我知道一定是他们二位要求和推荐的结果。当时吴祖强想写《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过江攻占南京时,他正好在南京,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体会和了解。我想了想,认为这个题材对琵琶协奏曲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之前我曾经想写个像《彼得和狼》那样的故事性音乐。再就是我酝酿多年的交响故事《草原小姐妹》,并且我曾去过新疆博尔塔拉搜集过优秀的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新疆的蒙古族乐器不用马头琴而是用类似琵琶的弹拨乐器。我还找过音乐附中时的蒙古族同学扎木苏(现名乌兰杰)和另一位蒙古族音乐家满德乎,他们又给我介绍了不少蒙古族民歌。我觉得草原小姐妹这个故事可能比较适合写琵琶协奏曲。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又把这些素材给他们看了后,他们很快就同意了我的想法。这样,这次集体创作就正式开始了。
在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中,刘德海对其他人非常尊重,我们一切以写出好的作品为重,虽然从酝酿到初演只花了两三个月,但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这种速度和质量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难得的。这当中我们用了吴应炬为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写的主题歌和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的歌曲《祝福你老人家》以及博尔塔拉民歌。这些旋律贯穿着全曲,洋溢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格。刘德海作为极为出色的演奏家就不必说了,他在创作上的贡献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在描写暴风雪的一大段中有不少是出自他的手笔,如三拍子的激烈场面以及二拍子的较轻的进行段落。
1978年6月,小泽征尔来中国时指挥了这首曲子,掀起了琵琶协奏曲的高潮,当时我还没有平反,所以演出时我没有票进不了剧场,但我又很想听,后来负责演出的孟昭林先生从后台把我带进了剧场。演出后,小泽征尔面朝观众请作者上台,吴祖强先生上台后,小泽征尔说总谱上还有一个名字,刘德海抱着琵琶大喊我的名字,我只好上台一同合影。此事被人们形容“只听一阵塑料鞋的拍拍声,然后看见一个头发乱七八糟,裤腿卷的一高一低的人走上了台”,现在想起来,还令人哭笑不得。
事情过去快50年了,主要作者一人卧病在床,一人离我们而去,真是令人无限伤感。
我居海外40年了,每当想起国内的艺术生涯,就会想起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大家曾一起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尽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衷心希望后起的学子们像刘德海这样的前辈一样,努力钻研祖国的传统艺术,并将它发扬光大。刘德海先生请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