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智 力 的 练 习

——评柳宏主编的《文本写作教程》

□韩松刚

写作这回事没有捷径可循。如果有人告诉你,凭借一本写作教程就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或者一流的写手,那十有八九是遇到了骗子。诗人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灵感于写作固然重要,但文本的形成还是靠日积月累和反复练习。写作不应排斥和拒绝练习,一定程度上,写作就是无休止的“智力”练习和“科学”实验。

当下创意写作如火如荼。我想,既然批评家能够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分析,那么写作也一定是有规律可依、有技法可教,就像再伟大的音乐也是由基础的乐理来谱就,再宏大的建筑也是建立在科学的结构上。这是不可否认的。

因此,一本写作教程虽然不能为写作者直接提供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从而让其轻松地成为一名作家,但至少可以作为写作入门的工具,向写作者施加一种思考的秩序和稳定的模式。而对于写作者来说,“一个人只有学会(自我)欣赏其作品中所具有的审美因素,才会着手致力于作品结构的雅致、主题的提升和形式的完美。”柳宏主编的“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文本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其意义也在于此。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写作是呈现文本的行为”这一新颖的命题。“呈现”即生成“文本”,“故呈现的过程就是文本形塑的过程”。写作需要一种变化中的可塑性,《文本写作教程》就是在无数的写作中,去勘探写作者有意或无意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写作印迹,并致力于发现这种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是存在于写作习惯和艺术思维中的恰当形式,是学习写作不可或缺的理性工具。写作源于本能,可塑性将这种本能培养成为独一无二的技艺。

写作是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与日常麻木的搏斗。因此,写作教程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写作者一成不变的写作路数,要知道,墨守成规同样是写作的敌人,而个人的写作风格一旦确立,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对于有创意和创见的写作来说,必须克服墨守成规的惰性。《文本写作教程》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摆脱了当下写作课的流行术语和理论框架,重点培养写作者的文本呈现经验和技巧,突出强调写作者的创作能力、文学批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伊凡·雅布隆卡认为,当今的写作世界有两个大洲,绿色大洲是受到小说滋养的“文学”,灰色大洲则是“应用文”,诸如报刊文章、文档、博客、通知之类,是论述的原野、信息的海洋。《文本写作教程》对于文学文本、评论文本、应用文本,都做了具体的展开和实例的分析,在全面性和系统性上几乎做到了极致。在该书中,编者似乎有意或无意地告诉我们:即使是应用型写作,也应当保持它多样、持续的使用潜力,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不仅仅是堆砌事实,并服务于某种社会性的滥用。理想的应用型写作,也应该飘荡着一层思想的尘埃,从而保证它“既不会沉积为泥,也不会钙化僵滞”。文本写作应该是基于文心和本心的写作,文心有思想性的要求,本心有真诚性的制约,于此,写作才会有意义。好的作品就是要教给学习写作的人独特的风格、优雅的叙事、发展的情节、鲜明的观点,还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因此,不管是文学写作、评论写作,还是应用写作,我们追求的都是写作的某种“真实”和“自由”。

自由是秩序的产物,失控和失序并不一定带来自由,而往往导致混乱。创作也是如此,缺乏练习,写作也会毫无章法。加拿大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说:“自由不会和训练的匮乏沾边,它只会是训练的产物。你没有行动的自由,除非你学会走路,你没有弹钢琴的自由,除非多加练习。没有人具有言论自由的能力,除非他知道如何运用语言,而此类知识并不是一种天赋:它需要学习和练习。”《文本写作教程·序言》写道:“文本呈现的过程,既包含了表达、修改等外在显性行为特征,又包含了写作行为过程中阅读、构思、体验等内在隐性特征。”事实上,文本的魅力还在于其复杂性和矛盾性,而这却是不容易教的。因此,多写之外,更重要的是多读。我们首先要在阅读之中,勾勒词语和文本的城堡。斯蒂芬·金说:“阅读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写作变得容易上手。”“你读得越多,下笔或者敲键盘时才越不会显得像个傻瓜。”

写作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使写作者感到愉悦,这种愉悦一方面来自写作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来自作品的最后收获。写作千差万别,但却拥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内核——一种在智力的练习和日常的事物中提炼的普遍性,《文本写作教程》为写作者提供了这样的理论共识。

2020-06-05 □韩松刚 ——评柳宏主编的《文本写作教程》 1 1 文艺报 content54976.html 1 智 力 的 练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