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走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她生命力如此顽强,她积极、开朗,她爱好运动,热心待人,虽已89岁,可对于她,还年轻着呢!据玲瑶小妹说,她是在新冠肺炎期间受到家里保姆的感染,真太令人痛心!近些日子,网上信息爆满,海内外华文文坛都在悼念着於梨华。於梨华生前身后,魅力不减。我看,至少有两大缘由:一是她不容置疑、不可替代的文学成就;一是她可贵的人格公信力和人性的亲和力。
於梨华已经走进了历史。其实,历史也已经给了她客观公正的评价:“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开创者、第一人”,“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夏志清称她是“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最有毅力、潜心求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诵读的作品的,我知道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白先勇说,“在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方面,没有台湾作家比得上於梨华。”她写作勤奋,佳作极丰,可谓“写尽天下悲欢离合”。其创作内容主要是描写大陆与台湾生活和留学生生活两方面。她从《梦回青河》到《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再到《傅家的儿女们》等,显示了她从无根的一代走向了觉醒的一代的历程,奠定了她在华文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而她的人格公信力和人性的亲和力,同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和赞赏。她挚爱自己的故国故土和家乡的人民。她说:“我是海外学人之一,也是作家,更是‘虽然住在美国,实在关心中国’的爱国者。”她是最早一批留美作家回国访问的,1975年她飞回上海,即去到她曾经就读过的镇海中学看望师生,还在当年她家的老屋前流连忘返。回美国后,她一心想为故乡为同胞做些什么。她执意将正在美国名校读书的女儿送去北京插班入学,她认为自己的后代必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她兼任了纽约州立大学国际交流处主任,费尽心血,建立了与中国五所大学友好交流关系,每年接收15名大陆学者来美进修。这是当年最早最大的中美大学交流项目。对于学业和事业,她有一种虔诚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韧性。她说:“人生的许多滋味都尝过了。唯一可以相告的,你能为我高兴的:是我并不颓丧,不认挫败,保持韧性。”她在台湾大学外语系学习时,老师说她外语基础差,强令转到历史系去。可她奋发学习,最后竟以优异的外语成绩,被美国加州大学录取。在加大,她用英文写作的《扬子江头几多愁》,获得了米高梅奖第一名,击败了那些用自己母语英文写作的白人学生。当然,她从事文学创作事业也有不顺的时候,她说:“瓶颈现象时常有,有时少不得停顿一阵,不写不想,把那扇门关闭起来。同时多看书,有机会旅行绝对不放过。”《文汇报》评价她“决不被动而完全是打主动仗的,有一副冲锋的勇气”。现在,她以她丰厚不朽的文学著作,充满爱心、正直、善良的人生行状,为自己生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人们都敬重她,怀念她!
令我最难忘的是上世纪最后一年的春夏之交,我们陪於梨华的庐山之行。1999年,我们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合作编写了一套五卷本的《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丛书。其中当然少不了有於梨华传。这样,我们就与她有了多次反复的联系。在一次通话闲聊中,她透露说,她几乎走遍了全球的名山峻岭,可就是没来过庐山。这话我记在了心上,即与学校、出版社、报社、电视台商谈,大家一致共同邀请她来访,到庐山一游。我们也想借此机会,请她来给学生做个讲座,我们的华文文学课有她一个章节呢。
也是天公作美,那几天南昌、庐山都是晴天多云。当天下午5时,我们赶到机场,飞机正点到达。先出来的就是於梨华。她短衣长裤,娇小身材,矫健身段。身后是她丈夫奥立文,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校长,他是位残疾人,右腿像是假肢,用两个手杖助步,相当吃力。旁边有一位小伙子帮忙,将他扶上轮椅。那小伙子是复旦大学外事处的,是奥立文的硕士生,叫陈寅章,是专程陪送他们来的。我们顺利上车,直奔青山湖的五湖大酒店。一路上,於梨华左顾右盼,问东问西,说说笑笑,十分活跃爽朗。到五湖,於梨华夫妇安排在1316套房,朝东南。於梨华拉开窗帘,见四周水光粼粼,天水一色,顿时跳跃起来,叫道:“快来看呀!我们在水中央,真好看哪!”她天真单纯得像个小孩呢。
次晨,我们近9时动身。一路上,主要由我来介绍庐山的历史变迁、人文景观,也有些传说趣事。於梨华听得很感兴趣,时不时还喜欢刨根问底。我基本上还经得起这场“考试”,因我至少上山不下20次,还参与编写过几本有关庐山历史和文学的书籍。谈笑间,很快就上山了。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直登东面含鄱口。因日照关系,看庐山一般是早看东,下午看西。所谓含鄱口,就是说这山口看去像是含了一个鄱阳湖,山含着水,风景特别美丽壮观。於梨华像是着了魔似的,飞奔下来,朝含鄱口大牌楼跑去。於梨华从大牌楼往上登去,前面有三个观景亭,一般人只上到第二亭就止步,但她坚持要走完三个亭子,纵览含鄱口的全景,从五老峰直到山下的将军村。记者们要跟上她的确还很费劲的。之后,又去看了庐山国家植物园。
饭后稍事休息,就又出发去参观庐山大厦、庐山博物馆以及庐山大礼堂。这些都是民国时期老建筑群,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之后去看了庐山人工湖旁的芦林一号别墅,号称毛主席故居。其实主席基本上没在那里住过,不过是照他的居住习惯而设计建造的。院子不小,一色平房,卫生间特大,有书架,可读书。看后,就来到“美庐”参观。那是当年一个英国人送给蒋介石、宋美龄的别墅。在院子南面树林中,有一块天然巨石,上刻有“美庐”的字样,据说是宋美龄亲自题写的。现在这里门牌叫河东路180号。它是唯一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住过的豪宅。它有三个敞开式外廊,一个大平台,一楼南头还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阳台。主体是两层,上下格局一样,都有大客厅、大卧室,宽大的门,以落地玻璃和木格几何图案装饰,显得高贵阔绰。更因为政治原因,“把这幢小楼推上了迷离而又显赫的境地”。人们还特别欣赏它的绿门、绿窗、绿廊、绿栏、绿柱,而那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山虎的缠绕成了绿墙。它承载了百年历史风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了庐山的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这个美庐,现在还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供参观者阅览。於梨华来到这里,既对这里的小楼风景颇为赞赏,更被那些难得的历史文物资料所倾倒。她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去了,直到人们提醒她,下面还有电视台的采访呢,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嘴上还叨念着“值得一看!值得一看!”
第三天清晨,晴空万里。我们清晨5点就都起来了。大家在院子里大树草坪四周遛达,吸收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美景。小车送我们到花径下车,往后就靠自己两条腿了。於梨华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郑重地向她宣告:前面锦绣谷是非常陡峭的下坡路,全是石头台阶,打滑,很危险,还要走上近一小时才能到仙人洞。要考虑自己身体条件,不能勉强逞能,最好还是坐车直接下到仙人洞吧。可她毫不动摇,坚持要自己走下去。我们无可奈何,只有陪同她慢慢走下去。当我们走过天桥,转向南面,前面豁然开朗,一望千里。於梨华忽然情不自禁大叫一声:“哇!太漂亮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宽广无垠的绿色大地闪着金光,远处是茫茫的长江,近处是绿荫红墙的东林寺,四周稻浪滚滚,炊烟袅袅。於梨华看得如痴如醉,说:“生平走过千山万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绝伦的风景。不枉此生了!”於梨华个小身轻,登的比我们还快,不久就到了大天池。古池已经干涸,倒是龙首崖引起了於梨华的关注。我说那龙首崖就不必去了,上下500多台阶,约有25层楼高,而且更陡峭难爬,也没有太多看头,只是像个龙头而已。还号称舍身崖,下面是万丈深渊,不少人就在那里失足舍身呢!於梨华一听到后面说的舍身崖,就来劲了,一定要下去看个究竟。她就是这么任性,我们只能依了她。好不容易下到龙首崖,大家都气喘吁吁,可她不当回事,立即就往龙头走去,我们慌忙叫住她:“危险呀!别往前走呀!”可她倒像慷慨就义,大无畏地一步一步迈向龙头顶端,还将一只脚伸到外面,两眼向下张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了!我们吓得都不敢出声,不敢睁眼,屏住呼吸,祈求老天爷保佑啊。而她看够了后,转过身子,从从容容地退了回来,说:“这里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呀!”於梨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我们已经永难忘怀。
匆匆四天时间,紧张、热烈、坦诚、友爱。直到今日,当年於梨华的音容笑貌,个性风采,时不时地仍在我眼前闪现,我真想梦回庐山,又见梨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