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新时代大学校园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

□姜芷若

大学校园音乐作品,是围绕大学校园生活并以此为题材灵感创作的一种音乐艺术作品。它反映着校园的学习生活与师生的真情实感,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作品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亦可积极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校在中国的开办,学堂乐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音乐教育启蒙、提升国民素质,乃至推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童年》《光阴的故事》等歌曲为代表的校园音乐作品,不仅在校园内广为传唱,也成为了一代代人的青春回忆。近年来,大型原创交响合唱《大学》、标题交响乐《京华兴学颂》等大型音乐作品的问世,把校园音乐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这些音乐作品发挥了引导、激励、凝聚等作用,不仅展示出了当代大学校园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也体现出一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围绕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创作出深受大学师生喜爱的、高质量的校园音乐作品,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走进新时代,大学校园需要更多充满正能量又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音乐作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音乐创作者,如何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校园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大学校园音乐作品的创作首先应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等特征。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源于人类对自然美的一种颂扬。从审美形态来看,虽然音乐作品本身可以跨越国界及意识形态的界限,但作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创作者,我们还是要勇于亮出自己鲜亮的底色,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思考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清醒地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要坚定地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青年学生是校园音乐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个群体,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应把校园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校园音乐作品不仅要传播美、弘扬美,更要肩负起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而校园音乐作品创作者更应坚定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其次,创作好大学校园音乐作品还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好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人,并承载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红旗颂》,就以悠扬的旋律传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沉的爱,激发起了人们为祖国建设奋勇拼搏的激情。又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奏响的铿锵有力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作品既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决心和信心。走进新时代,我们的大学校园同样也需要更多这样充满正能量、奏响奋进主旋律的音乐作品。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在新时代大学校园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它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创作者应力图将其融入校园音乐作品的选题、创作过程中,以通过音乐这一鲜活的文艺形式,将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简约的生活情趣等传递到校园生活中来,通过让师生唱起来、跳起来、演起来和动起来,使他们在参与和潜移默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美,也感受到鼓舞与陶冶。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育人功能。相比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音乐作为一种动态的声音艺术有着其自身特点。首先,音乐作品很难直观地使听众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其次,音乐作品需要通过“演奏”这个中间环节来形成联结作品和听众的纽带。大学校园音乐作品兼具以上两个特点,同时也有着其相对的特殊性。第一是其受众群体的特殊,青年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音乐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多处于心理尚未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成长阶段,有着较为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第二个是校园音乐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可听性,更要兼具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要担负着美育与德育的双重育人功能。

校园呼唤好的音乐作品。回忆往昔,《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作品激励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等作品鼓舞了中华儿女建设国家的激情。今天,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好大学校园音乐作品的特点,要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出发,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涵养作品的宝贵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排练、演出和欣赏的全过程中。用好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充分发挥优秀的大学校园音乐作品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作用,不断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鼓舞广大青年学子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旋律。

(本文为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以音乐为载体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红色文化发掘与传播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XJD-KT2019-YB06,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博士)

2020-06-19 □姜芷若 1 1 文艺报 content55195.html 1 新时代大学校园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