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6月18日晚,以“云时代:诗人与媒介生态”为主题的中国诗歌网上线五周年研讨会暨读诗会在线上举办。此次活动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与腾讯新闻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何建明录制视频对中国诗歌网上线五周年表示热烈祝贺。《诗刊》主编李少君,《诗刊》副主编、中国诗歌网管委会主任霍俊明,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沈苇、大解、李元胜、汤养宗、胡弦、张执浩,以及戴维娜、王单单、冯娜、刘汀、严彬、陈巨飞、谈骁、玉珍、童作焉等青年诗人参加。
吉狄马加在视频致辞中说,中国诗歌网已经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这5年里,中国诗歌网的全体同仁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融媒体建设,使网站充满蓬勃生机,在诗歌写作者和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5年来,中国诗歌网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为广大诗人提供发表和交流的园地,为热爱诗歌的读者提供阅读的窗口,不断推动网络诗歌的繁荣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融媒体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诗歌网会进一步发挥优势,有力促进诗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使诗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祝愿中国诗歌网的明天更加美好。
何建明在视频致辞中回忆了中国诗歌网创办之初的甘苦。他说,中国诗歌网是在中国作协党组的领导下成立的。对于如何办好一个大型互联网诗歌平台,我们当年既缺乏经验,也没有太多经费,最初的团队仅五六个人,大家摸索着前进,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这5年来,中国诗歌网的建设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中国文学在浩浩荡荡地发展,诗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诗歌网要继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信中国诗歌网一定能办得更好,办得更有特色,为诗歌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年来,中国诗歌网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广大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和读者的积极支持下,以“诗人家园,诗歌高地”为宗旨,以建设成中国诗歌大型数字化平台和海量诗歌电子数据库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据介绍,目前中国诗歌网注册用户近30万,日均访问量约80万人次、日均投稿量约3000件,累计投稿逾300万件,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近40万,为夯实千万级的诗歌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5年来,中国诗歌网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中国诗歌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站一方面通过“新时代歌咏”“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诗人”“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等诗歌特辑,唱响时代主旋律;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栏目和专辑中推介各种不同题材和艺术风格的诗人诗作,呈现诗歌百花园的多样面貌。编辑在推介时,既关注名家新作,也聚焦那些优秀的新人作品。“每日好诗”栏目推介的很多佳作,都是从新人新作中选出来的。
中国诗歌网的发展,得益于融媒体建设的理念。据介绍,中国诗歌网不仅建有电脑端、手机端和APP等多个终端,还积极加强与传统纸质刊物的联系。2017年,中国诗歌网划入《诗刊》社,为加强网站和纸媒的融合提供了更大便利。中国诗歌网通过“头条诗人”“主编推荐”等栏目,推介了传统刊物的优质内容,同时正不断强化为各大诗歌刊物开通投稿通道的工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业务提供网络支撑。面对网站上的海量诗歌文本,中国诗歌网组织诗歌编辑团队对之进行筛选,通过“每日好诗”“每周诗星”“诗名家”“诗脸谱”等重点栏目进行推介。在评选中,兼顾专家的专业审美标准和大众的欣赏品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和推介优秀诗人诗作的机制。
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同样改变了诗歌生态。围绕“云时代:诗人与媒介生态”的主题,与会的6位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分别谈了各自的看法,并对中国诗歌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家表示,新媒介语境下的诗歌生态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诗人可以更加便捷地发表、传播、交流诗歌作品。这无疑是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但随着巨量诗歌文本的涌现,那些真正优秀的诗作可能会淹没在诗歌的海洋之中。因此,需要诗歌编辑进行认真的甄别、筛选,把真正的诗歌佳作寻找出来。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像探测器一样,把自己投射到时代和社会之中,通过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完成对时代的描绘和想象。“云时代”打破了交流的障碍和壁垒,天涯近在咫尺,但我们也需要一种“云下的凝神”,凝视世界,聆听内心,专注于文本,投身于一首首具体的诗。诗歌创作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越是在喧闹的生态中,越要沉下心来,创作出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内心有益处的诗作。希望中国诗歌网继续关注那些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诗歌佳作,通过多种媒介进行推介,让好的作品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
活动邀请到近些年参加了青春诗会的9位青年诗人,他们分享了自己与中国诗歌网的联系,并朗诵了各自的近作或代表作,为中国诗歌网上线五周年献上自己的祝福。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重新起航。中国诗歌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坚持已有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基础上,中国诗歌网将加快建设中国电子诗集数据库,加快整合功能,强化整合能力,把中国诗歌网建成中国诗歌的电子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