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平顶山)卷》(以下简称《平顶山故事卷》)的具体编纂工作确定“以省民协制订的编纂方案为指导,以原有河南省故事卷为标杆,以各县卷本故事卷为基础,以征集、整理的现有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编纂工作指导原则,并提出成书规模力争达到100万字,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汇稿同时要求把握好故事类型入卷定位,要素齐全。
合理利用采录成果,开启“互联网+故事卷”编纂模式。鲁山县文联组织得力,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开展工作。在负责本地民间故事初选的同时,更承担了整个故事卷的总纂,确保了编纂工作顺利推进。平顶山市民协主席团成员分包各个县市区,各县市区民协负责本地故事初选。专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接省民协,下联各县区,承上启下,互联互通,形成合力。
编委会注重收集已出版(编纂)的民间故事,从中遴选优秀故事。这是做好《平顶山故事卷》的基础,也是便利条件。郏县在材料整理中搜集到一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40多万字的“三套集成”打印稿,任学先生提供了自己保存的手印本谜语卷及记述一个村落单元的民间故事集。编纂人员走访各个乡镇村社的故事篓子,从中采访记录整理民间故事。这些第一手的故事素材,体现出了河南民间文学的地方特色,丰富了本卷内容。
《平顶山故事卷》领导小组在会议结束的第一时间,便建立起市卷编纂工作微信群,吸纳省民协领导、专家组成员参加,并开辟了专用邮箱,切实提高编纂水平和工作效率。编纂组成员将编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想法,通过微信群在线咨询,由专人负责收集意见建议。专家组成员在线答疑释惑,对发现的问题在微信平台上逐一点评,讨论、优化编纂方案,为编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捷化指导服务。
以微信平台为抓手,建立工作通气、通报制。日有进度汇报,周有碰头商议。规定每天下午5时前,各县(市)区将征集情况发至微信群,市卷组根据征稿进度和工作排序,5时整通报。各县区参与编纂人员的工作状况公开化、透明化,使责任落实、任务完成情况、下步工作一目了然,《平顶山故事卷》编纂工作紧张有序展开。
凸显专家指导作用,为故事卷编纂提供智力支撑。专家团从一开始便明确了故事卷编纂的指导思想,反复强调把民间文学看作另一种历史书写,去呈现其中蕴含的百姓的生产经验和生活观念,只有这样,大系出版工程才能超越“文本”的局限,呈现出多维的价值面向。为故事卷编纂定下的这个调子,贯穿了《平顶山故事卷》编纂始终。省民协专家具体主持或修订文本,为市卷组提供诸如1985年版的宋三才子的故事、平顶山市方言视频等丰富的材料内容。
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平顶山故事的亮点。编纂过程中,省民协及时组织专家开展调研活动,不仅从中发现了平顶山地区这种特殊的民间故事发祥传承特点,还由此了解到当地有着特殊代表意义的故事窝、故事村。在平顶山有个4000多人口的远近闻名的故事村——石桥营村,这儿的村民有几代人会讲故事的,还有会在村里空墙上画故事的。该村的“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等观音故事还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并专门进行了录播。这些都为《平顶山故事卷》增添了亮色。
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故事卷新时代特色。《平顶山故事卷》入卷文本既有成型的作品,又有相关讲述、采录现场的描述;既有同类故事比较,又有讲述者和整理者介绍,此外还有故事村、传承人、已经出版文献著述索引、记录手稿等方面的信息,并将文字、图表、影像等多种视听要素融合起来。
各县市区注重挖掘、收集、记录、整理当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故事类型,如将机智人物故事中的宋三才子的故事、王小的故事、马街书会的故事、戏迷故事等作为二级目单列,置于突出位置。
部分文本在最初的整理中,使用过于书面化的语言,加工改造的痕迹非常明显。对此,我们尽可能地作了还原口语化的处理,保留了方言土语的原汁原味,并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力争呈现出讲述与采录时的状态与情境。
丰富故事卷内容设置,重视附记的撰写。增加讲述现场、采录现场、编辑现场以及故事原本(包括手抄本、影印本)的照片。设置故事采录要素、注释、故事家档案、索引、未收录故事存目等。
《平顶山故事卷》不是纯粹的民间故事集,而是故事文本的相对完整的呈现。写好附记是这次编纂《平顶山故事卷》的特别要求,要求是每篇故事均有附记,特别是记述故事讲述时的情景。但从河南故事资源情况看,由于绝大部分故事采录时间比较久远,当时的讲述者、采录者、整理者有些已不在人世,有些难于寻觅,有些即使找到了但对当初的记忆已经模糊。所以,很难做到篇篇有附记,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了80%的故事有附记。为此,我们专门就附记的撰写作出安排。市区、鲁山、汝州等地编纂人员,将作品讲述场景,采录、整理情况,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变异情况、分布情况,作品同当地民俗、信仰、宗教、文化、社会的关系等情况作为异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字数上,短的几十字,长的数千字,体现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特点。尤其注重故事讲述语境的还原,将讲述环境、现场互动情况、传承人的讲述风格等作为附记撰写的重点,使大系故事卷区别于之前成果,凸显当代价值。
《平顶山故事卷》“书配盘”摄制工作,由市、县按照入卷故事内容推荐当地善讲故事且小有名气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地道的方言讲述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平顶山教育电视台摄制组进行现场釆录,全程配合了市民协故事卷“书配盘”工作。讲述者在田间地头、大树下、井台亭、牛棚牛屋等故事现场与众乡亲分享,作为口头遗产数据库更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充分体现规范性、科学性和学术性。遵从“宜粗不宜细”“大分散、小集中”“从众从俗”的分类原则,立足于本地故事资源状况和采录成果。根据故事文本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不同的呈现方式、体例和类型,将本地的地域特色故事和强势故事置于突出位置。按照故事内容划分。第一级分类及顺序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两个大类。生活故事中的二级分类,包括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等。幻想故事中的二级分类,包括宝物故事、魔法故事、动物故事、植物故事、鬼狐精怪故事、民间寓言等。
《平顶山故事卷》囊括了在平顶山民间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的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等500余篇,戏迷故事、歪才子故事和“王小儿的故事”勾勒出了鹰城故地的乡风民情,卷本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故事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新时代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