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有关真与假的漫谈

——动画与实拍的“化合” □刘书亮

绊爱突然出现了四个,这破坏了粉丝对绊爱身份的原有认知

现实空间中并不存在的动画造型角色,常常会依靠与现实的各种关联而带上一定的真实气息,无论这种真实感源于媒介自身的属性还是角色形象、故事与表演。日本虚拟主播绊爱在网络短片中就强化了自己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假的绊爱,会将自己表现得尽可能真实;而一个真人也可能想让自己出镜的方式“假”一些。很多做网络直播的人愿意利用Live2D、FaceRig等技术工具掩盖真实面孔,就仿佛戴上了一张完美隐藏自己的面具那样。

很多虚拟主播类的影像,无论是直播还是录制好的视频,都经常使用这样的动态捕捉来完成。依靠技术发展,动态捕捉的形象可以足够生动,保留了表征上的真实感,能够有效调动观众的情绪。它是真与假的融合——笔者习惯称其为“化合”而非“混合”,因为动态捕捉影像作为数字时代的转描(rotoscope),同时携带着原素材的实拍属性和常常更改了运动主体之后的动画意味,不是简单的叠加。所以如果严格来说,它既非实拍也非动画,而是如同一种化合物,一种新的物质。

于是,有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样的虚拟形象,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身份,究竟是真人的还是动画的?又或者说——身份也存在某种化合物?

这个问题,在不同案例中会产生出多样的答案。在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弗莱舍兄弟创造出的角色小丑可可,其身份所指很明显更偏向可可,而不是出演他的大卫·弗莱舍。虽然运动的复刻来源确实是弗莱舍,但我们从“跳出墨水瓶”系列的影片中已经不可能通过可可的表演而辨识出他。但对于那些用Live2D等进行线上娱乐直播的表演来说,他们的节目在强调一个社会真实的实际身份。

此前在虚拟主播粉丝群体中闹得沸沸扬扬的绊爱“中之人”(虚拟偶像的扮演者)事件则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绊爱视频频道运营商的一系列动作表明,绊爱的身份被“复制”了多个,并由多名新的“中之人”来出演配音;原有绊爱的“中之人”则被严重边缘化。这引发了绊爱粉丝的愤怒情绪。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一个“假的”数字角色背后那个扮演者在粉丝们心里仍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能是很重的分量:角色形象不变,扮演者改变的时候,粉丝们有所察觉,并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绊爱这里,角色所表征出的身份能够像影像的生成一样,形成一种化合的结果。

2020-07-10 ——动画与实拍的“化合” □刘书亮 1 1 文艺报 content55434.html 1 有关真与假的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