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我有幸获邀,参与抗疫题材话剧《逆行》的创排并担任导演工作。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相信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人生洗礼。接受这个创作任务之初,我就产生了强烈的信念,一定要把这部戏排好。这次创作的出品单位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剧院。而武汉又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与武汉的同行们共同创作一部反映抗疫的作品,使这次的工作又多了一分特殊含义。
剧本创作由湖北省编剧赵瑞泰担纲,总导演由王晓鹰挂帅。初读剧本后主创碰头,晓鹰导演阐述道:“从事艺术创作,要时刻抱着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对社会、对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要细细去体会。当寻找到了让你产生冲动的那一刻,抓住这个感觉,并把它当作种子,用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和思想来滋养它,当这颗种子饱含了这一切真实而丰富的‘营养’后,伴随着无法抑制的表达冲动破土而出时,才能产生真诚的艺术。形式、手法、处理、桥段都是次要的,而强烈的创作初衷才能真正引领着创作者激发出有着浓厚情感依托的表达,这才是真挚的、浓烈的、纯粹的;否则再多的才华也不能支撑起空洞的表达,只会沦为图解。”赵瑞泰先生年近耄耋,却坚持奋笔,将这次疫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体现在了他的剧本中,一部戏、一群人、一段承载着太多情感的经历,共同汇聚成了这部《逆行》。
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谨记要遵从内心的情感这一原则。在坐排阶段,与演员们座谈,与曾经参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座谈。幸运的是,每一位演员都是这次疫情最前沿的亲历者,他们把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分享出来:他们都经历过恐惧、绝望,并经历过与自己内心这种负面情绪的抗争,最终,他们挺过来了,不单是他们,以武汉人民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在作出了巨大牺牲之后,我们现在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剥开每个角色的内心,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我们的作品是歌颂英雄,而英雄不会生来伟大,恰恰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疫情这种非常态情境下,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彷徨,而作出自己的选择。人类的伟大,莫过于面对恐惧和绝望时的镇静。因此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努力在寻找那伟大光环下一个普通人的身影。男主角刘宇先身为呼吸内科的主任,在疫情前发觉自己身患绝症时日无多,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悟,他体会到了生命的遗憾,对家庭、妻子的遗憾,他原打算用剩下有限的时光,最大限度地来弥补对妻子的歉疚。但疫情来临了,前线在召唤他,他不知该如何面对妻子……同为医护工作者的妻子洪玫在得知丈夫的病情后,她的真实反应是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在夫妻一夜长谈后,在听到丈夫打算用余生补偿自己时,她又将面对一个巨大抉择,该如何与丈夫走完剩下的路……一段段情节的推进,其实都伴随着复杂的人物情感之间的羁绊,在这种羁绊和交织之下,一个个舞台形象活了起来。
剧中人江晓玲是一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她为了加入一线工作,主动剪去了一头秀发。在分析剧本时,我们逐步深入,通过情节慢慢深入角色的内心。剪发明志只是一种手段,体现出了年轻的“90后”护士身上迸发的责任感,这群曾经被前辈“担忧”过的年轻人,在这次疫情下,体现了他们的成长,体现了他们的肩膀已经可以承担起重任。剪发这一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一段戏来体现出角色的内心变化,表现出她是如何下定决心,用这种形式来告诉所有人,年轻的她们已经准备好了。创作过程中,我们与女演员们讨论,与组内每一个女演员讨论她们心中关于头发各自的情结,我们与年轻演员们——真正的“90后”谈心,走进他们的世界,当这些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时,一条连贯流畅的内心线索出来了。真正的“90后”,与生俱来的骄傲甚至“自负”,天生对拘束抵触,看似对一切满不在乎,但他们的内心中同样燃烧着一把熊熊烈火,带着青年人朝气的火焰反而更加旺盛。他们崇尚无畏、崇尚英雄,支撑他们的除了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有着一份血脉中流淌着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由于这部作品还未上演,我不想多谈及剧中的情节了,多些留白给舞台吧。但这次创作过程中的所有心得,其实都离不开内心情感的真实。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对于这句话我思索了很久,我之前常常感觉艺术有时未必高于生活,生活的多样性有时候会显得艺术表现手段捉襟见肘。但此刻我意识到,所谓“高于生活”,是在从生活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在生活的土壤中积淀了足够的创作情感,最终升华出的艺术。这时的艺术,绝非是象牙塔里的曲高和寡,而是充满了创作者们对生活、对社会思考的质感,这时的艺术创作,才是饱满的、有温度的作品。
上演的日子临近了,我们的创作还在继续,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也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这次的创作给我带来无数次感动,也让我无数次冷静下来扪心自问:“内心是否依旧饱含着那份强烈的情感?”这句话将成为我未来实践中的一把尺子,常伴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