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诗刊》举办首届“90后”诗歌云端峰会

本报讯 7月12日,由《诗刊》社主办的首届“90后”诗歌云端峰会在腾讯看点直播举行。《诗刊》主编李少君,副主编王冰、霍俊明书面发言。王二冬、李唐、李壮、艾诺依、张晚禾、马骥文、李海鹏、康宇辰、徐威、秦三澍、左手、徐晓、朱光明、郭月洲、赵琳、火棠16位诗人围绕“三十而立: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与诗歌”的诗会主题,畅谈各自学习和生活现状,以及诗人身份的确立、对同代人写作的反思等话题。

对于很多“90后”诗人来说,“三十而立”意味着要从学校走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历练。康宇辰今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经历了疫情中的艰难求职,她用写诗应对生活的琐碎、焦虑与挑战。她表示,现阶段的诗歌写作,就是把年轻的激情投射到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和见证之中。这样的诗是把内在激情引向开阔的外部世界的一种可能路径,必然要求写作者对事物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王二冬供职于某物流企业,每天与快件打交道。他说:“很幸运,有诗歌串联起琐碎无序的生活。白天上班很忙乱,只有深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属于诗歌的时间。”火棠在云南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里支教了两年。他说:“我和我的学生一起看过千变万化的晚霞,细数过夜晚银河里浮动的寂静繁星,憧憬过散落在山间的万家灯火——这些都是诗。”李壮认为,诗歌写作要求“90后”诗人重新擦亮那些被用旧了的、褪色的经验和词语,但要完成这任务的,却是不可避免正在褪色的“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构成了我们对自身的一种救赎,尽管这种救赎看起来可能是堂吉诃德式的。

伴随着年纪的变化和经历的增多,“90后”诗人们不断对自己的诗歌写作观念进行调整。马骥文表示,一个诗人跨入三十岁,其诗歌观念、诗歌技艺和写作状态等都应当开始成熟并且能够自立。“诗歌的自立”与以下两方面紧密相关:一是增强写作上的“自我反省”意识,二是培养多重的诗歌视野、文化视野。李海鹏认为,“90后”诗人要确立好诗歌写作与历史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诗人来说,有效的历史感会让言说更清晰、精确、有创造力。艾诺依认为,新时代的诗歌写作要坚持人民性,从时代生活中提炼出诗意的经验,在写作中要强调生命的真实,关注人类的命运。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调,是很多“90后”诗人的抱负。徐威谈到,诗心的坚守与诗艺的提升,是摆在当下青年诗人面前的两道坎。换言之,要深入思索如何在常见的书写领域中展露出不一样的特质,如何将个人化的经验与情感通过艺术转化生成独特的诗歌文本。徐晓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语言中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内部经验与外部世界融合起来,发现自己独特的诗歌声音,创造新的语言秩序。赵琳谈到,他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藏区生活带来的独特生命体验。藏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宗教色彩,加剧了他对诗歌陌生化效果的着迷。秦三澍认为,这是一个“光速世纪”,新技术延展了我们活动和意识的领域,大数据与社交媒体的数码化在塑造着个体的感性生活。我们的主体性正在经历着新的旅程,它们需要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语言形式。

(黄尚恩)

2020-07-22 1 1 文艺报 content55565.html 1 《诗刊》举办首届“90后”诗歌云端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