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5日,伴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和全国各行各业有序复工的铿锵脚步,四川省作协与人民网四川频道共同主办的“四川报告:脱贫攻坚大决战”报告文学(非虚构)专栏上线。截至目前,已有近百篇、长达6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陆续刊发,全面展现了四川脱贫攻坚的壮举与硕果。这项活动只是四川省作协以文学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3年多来,四川省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周密策划,精心组织,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面开展为期4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成效显著。
以强烈使命感组织采访活动
2017年4月19日,汶川大地满目青翠,百花斗艳。四川省作协组织的脱贫攻坚“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老乡们从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等作家手里接过一本又一本签名捐赠的精美图书,一张张黑里透红的脸庞,花一样绽放。
四川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是指:每年动员全省各级作协会员向贫困县农家书屋签名捐赠图书10000册以上;每年动员1000名以上各级作协会员书写脱贫攻坚;每年推出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100件以上,其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学精品力作3部以上,力争到2020年累计达到10部以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充分肯定此项活动的意义,明确要求尊重规律,注重实效,动员广大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讲述脱贫攻坚四川故事,塑造脱贫攻坚四川典型,记录脱贫攻坚四川实践,以文学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四川成立了由省作协、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组成的“万千百十”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任务,细化实施方案。采取“命题作文”与“自拟题目”相结合,统筹确定重大选题,广泛收集筛选全省会员申报选题,从全省作家申报的选题中评选确定重点作品给予创作扶持。全省160个贫困县(区、市)作为活动主体,分级落实,联动推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定期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认真研究,把握活动整体动态,全力支持指导。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说:“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作家们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秉承现实题材创作的优良传统,把目光投向了脱贫攻坚,投向了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
四川省作协主动与省扶贫开发局、扶贫重点市州联系,了解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了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确定重点创作项目。组织骨干作家分别认领创作项目,深入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实地采访创作。其中,阿来深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贫困地区采访创作。罗伟章参与中国作协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到深度贫困区凉山州昭觉县驻点写作。四川省作协围绕此项采访活动举办主题培训班,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2017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创作培训班5期,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授课。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各地作协组织作家创作采风1000余人次,举办主题文学创作讲座100余场次,组织作家捐赠书籍56000余册。
以高度的文学自觉奔赴主战场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阿来说:“文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能够打动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去获得重塑自我的体验,在自我教育中获取灵感,升华使命感。”这成为四川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采访和创作的一个共同遵循。
甘孜州作协组织“康巴作家群”8名作家参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作家们不畏路途艰险及环境恶劣,深入全州各地收集素材。《抗争百年顽疾》作者顺定强深入阿坝、壤塘、若尔盖、红原、松潘、黑水、马尔康、金川等地采访。这位羌族作家说:“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作家有责任用自己手中的笔对它进行忠实的记录。”作家欧阳美书于2017年5月和12月分两次走访了甘孜、德格、白玉、九龙、稻城、康定等地,历程2000余公里,历时半个月,采访贫困群众、第一书记、创业明星等近百人。
广元市作协组织“激发内生动力,引领脱贫致富”文学采风活动。作家们在深冬时节,来到寒气逼人的青川山区,走进黄坪乡解放村的贫困户。他们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聆听脱贫攻坚一线感人事迹。
南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南充市委于2017年9月成立了《南部实践——南部县脱贫摘帽攻坚纪实》课题小组,南充市作协选派杨贵树和邹安音参与采访写作。他们深入贫困户,获取第一手资料,分别完成了纪实文学《产业园里话脱贫》和《春风化雨润乡情》《此时 此刻 共欢乐》的创作。
为了鼓励和支持作家走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几年来,四川省作协还创建和完善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四川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办法》《四川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法(试行)》《四川省开展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重点作品扶持办法》等扶持机制,组建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审专家评审选题。对重点选题扶持实行分期兑现,按作品质量进行扶持。同时,对签约作品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进劣汰。建立作品研讨推荐机制。3年来,全省各地组织召开研讨会50余次,研讨作品40余部,组织召开改稿会20余次。
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体验生活等形式,创新作家深入生活机制。四川省作协2019年组织5名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签约作家、10名四川省文学扶贫重点选题签约作家深入布拖、美姑、喜德、雷波等地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为作家创造良好的采访条件,让签约作家们深入体验生活4至6个月。
以创新的形式打造精品力作
书写脱贫攻坚,考量作家们求实创新精神。惟有创新,才能让脱贫攻坚题材避免“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报告文学在四川文学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的内核,文学的表达”,成为不少四川作家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走创新之路的共识。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核和哲理,胜过几千字的报告。杜绝空泛地阐释大道理,运用老百姓的现身说法,让人从中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意义、作用、影响。这是一批又一批四川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留给人的深刻印象。
作家马平通过对广安、绵阳、遂宁、广元等地多个贫困村的走访,积累了大量素材。他结合多年前对川北薅草锣鼓民俗的调研经验,以及自身从家庭中受到的川剧熏陶,将川剧、薅草锣鼓等地方文化和民俗融汇于中篇小说《高腔》的创作中,让这个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不仅人物鲜活、富有典型意义,而且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底蕴与厚重。作家曹永胜的《春风,春风》开篇采用电影闪回的手法,讲述王家元从外出经商到反哺乡亲的全部过程,展现了当代基层优秀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作家阿克鸠射的《悬崖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作家陈果的《听见——芦山地震重建故事》语言生动形象,36个故事构成一幅宏阔的重建画卷,鲜活地再现了芦山地震灾区重建历程,立体展现了重建亲历者追逐梦想、勇闯新路的坚韧品格和砥砺前行、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作家马希荣的《村上一棵树》则在结构上体现了丰富性和多变性,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挖掘出了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的担当精神、拼搏精神与奉献精神。作家章泥创作的《迎风山上的告别》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讲述精准扶贫带来的乡村巨变。
3年多来,在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中,除上述提到的作品,还涌现出其他一大批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表达手法多样的优秀作品。如今,四川各地作家正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姿态,不舍分秒地奋战在脱贫攻坚文学创作第一线,为决胜全面小康作出积极的贡献。(刘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