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谭

宁海强:铸造人民英雄的辉煌

□本报记者 路斐斐

《百团大战》剧照

《勇士》剧照

我曾看过导演宁海强写的一篇文章《清新的记忆》,来记述其半生军旅生涯与身为一名军旅导演的炽热情怀。文中他忆起七八岁时在父亲的军港看过的电影《海鹰》,谈及了十七八岁时随军区慰问团在边防哨所观看的露天电影《闪闪的红星》,还有当年二十五六岁时,他初到八一厂,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的片场实习时,背包上贴的那颗闪光的五星,从那时及更早的时候起,八一厂那熟悉的片头旋律和闪光的五星厂徽,便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启明红星。自16岁入伍至今,成为军人、成为演员、成为导演,又成为编剧,乃至深扎多年成为军事影视领域里的专家,宁海强最爱的还是他的导演身份。几十年来,他用影视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除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外,他还用自己的创作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走遍中国的版图,凡是有部队驻扎戍边的地方,他就想去拍一部影视剧;二是用自己的影视作品拍遍解放军所有兵种,为那些不同军装下的普通士兵们立传,发掘与弘扬他们身上流淌与充盈的,自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时期起,先辈们用热血与忠诚铸就的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

“抗战与长征是我国

军事题材影视创作的两大主题”

记 者: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外银幕曾上映了一批抗战“大片”。其中由您执导的《百团大战》以全新的人物塑造,正面描述了那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历时数月全面发起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役,在今天看来,片中展现的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敢打敢拼、敢于亮剑的精神依然令人振奋感动。

宁海强:2015年,我很荣幸能以电影的形式,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来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想展现的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拍《百团大战》,我们整个创作团队、摄制组也在打一场硬仗,当时创作时间非常紧张,要在前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尽量真实、客观、全面地还原好70年前的那场战争,难度很大。如何拍好,一是需要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熟知,二是需要我们对战争氛围和战争拍摄的方法有新的思考。最后,我们选了娘子关、关家垴等战役,这些大仗把过去我们在抗战题材中常见的很多面对扫荡、反击侵略时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与行动,如端炮楼、反扫荡、扒铁路等都集中在了一个大的氛围中进行了典型呈现,可以说影片中囊括了很多当年我们和日本鬼子在太行山地区交战中常见的战术打法。

对于《百团大战》来说,我们今天如何综合性地表现好这场战争?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我记得当时军事作战专家前来审片,看后说了一句话:这仗打得还是很专业的。在每一战中,观众都能看出仗是怎么打的,每一场战役中真实包含的战争元素反映得也很全面,比如战略及作战方式的确定,比如情报工作的开展,还有对战争场面的营造:真实的战争场面不能只是“炮火连天”,对于战争戏来说,真正的“代入感”不是靠烟火表演来完成的,我们想拍的是战场中的“人”,想拍出他们在残酷战争中的勇敢精神。“百团大战”的提法本身就有“豪气”的一面,它更多体现出的是我们有这样一种敢打敢拼的胆量。“百团大战”中我们用小米加步枪,靠着一股血性、一种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取得了胜利,这对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回望历史、不忘初心,起到了影视作品很好的引领作用。

记 者:在2015年的《百团大战》之前,您已成功拍摄了《新四军》(2003)、《中国兄弟连》(2008)等抗战题材电视剧,《百团大战》之后,2016年又上映了由您执导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影片《勇士》,多年来,您深耕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拍摄,对这两个重要主题有何思考?

宁海强:对我来说,《新四军》是引领我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走向一个新起点的重要作品。当初我接到的原始剧本可以说是一本厚厚的“大事记”,正是这个剧本帮助我用两三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整个新四军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剧本做了影视化的改编,充分体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很多真实的故事编织、凝聚到项英与叶挺等这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主要人物身上,作品播出后获得了很好的收视与口碑。这对我后来相关题材的创作也有很大帮助。那之后,我又拍了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抵御侵略的抗战剧《中国兄弟连》,也拍过反映红军长征的影片《勇士》等,在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共鸣,也让我愈发感到,除现代军事题材外,站在反映中国军队近现代史的角度,抗战和长征题材作为军事题材的两大分支在我们中国的影视剧创作中依然是永恒表现的主题。像长征中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些战役,多年来就是写入教科书,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的典范。抗战题材也是一样,长征也好、抗战也好,从主题立意上来讲,都脱不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面对危难时,我们如何去坚强抗争这个底色。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军队的坚强意志品质,那种为整个民族而战的精神信念是永不衰竭的。如何把这些精神通过影视剧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作为导演是有两种责任与使命的,一是要把电影做得更好看、更吸引人、更有代入感,一是要更好地弘扬精神,这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倡导华夏民族共同振兴中华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的心理基础。

“我要创造一个士兵的辉煌”

记 者:1995年,由您执导的电影《弹道无痕》一举囊括了那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国家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艺术大奖、第三届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等。从16岁您被特招入伍,作为一名导演,一路走来您是如何坚守军事题材创作的?

宁海强:上世纪50年代末,我出生在山东海岛的一个军营里,16岁参军到了新疆军区,跟随文工团慰问演出的足迹,我走遍了那里所有的边防哨所。后来我有幸进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现已改名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毕业后又分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做导演,一干就是几十年。可以说,我骨子里流淌着的就是军人的血液。因为我有生活,有源源不断的来自亲历与亲见的军旅生活的经验与感受,而“军艺”又教给了我把生活转化为舞台表演和影视创作的那把钥匙,所以从那时起,我就逐渐坚定了自己想当导演的想法,因为我想表达,想把我半生已融入血液的那些真实的故事与情感表达出来。导演在我看来是一个最好的桥梁。

记 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新世纪初,您通过影视剧,陆续为中国银幕和荧屏塑造了很多新的军人形象,如《壮志凌云》《最后的骑兵》《海天之恋》《歼十出击》《中国蓝盔》等,您是如何把握这些不同题材的创作的?

宁海强:上世纪90年代,徐贵祥的中篇小说《弹道无痕》反响很大,我拿到改编的剧本后,初出茅庐的我在做导演阐述时讲了一个故事,我提到有一年我随两级军区慰问团前往昆仑山脉的哨所慰问演出,那里海拔5380多米,极度缺氧,是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然而就在那个寸草不生的地方,我听到了一名普通的士兵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难忘,他说:“只要我们天天守在这儿,中国版图上的这只‘鸡’就不会缺胳膊断腿。”这句话深深戳中了我们所有人的心。我不知道那位士兵的名字,也不知道后来他复员去向何方,但他的形象永远树立在我脑海里,我想用这部电影去塑造像他那样的士兵,创造一个士兵的辉煌。

因为这个故事后来我就成为了影片《弹道无痕》的导演。电影公映后获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肯定。我也从那时起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和导演的使命与情怀。我也一直记得徐怀中前辈当年看过影片后在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说他有个心愿,希望将来能看到一个八一厂的导演,可以拍遍整个人民解放军的所有兵种,如果他真的做到了,他就是一个最优秀的导演。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成为我导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追求,我不断追随着这个目标,到今天,我已经拍遍了祖国版图的大江南北,拍下了那些有军队驻扎的最边远的地方,我到了最西边的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拍了《昆仑女神》,还拍了最西面最北面的《大漠丰碑》,拍了中蒙边界的8000里边防线,也拍下了东北最冷的《雪太阳》,拍到了那些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黑河、漠河地区的边防哨所,还有最南边的西沙,甚至我还拍了300年前的《施琅大将军》,当年他横渡台湾海峡,一举收复失地统一了祖国版图。我用我的作品再现这些历史与现实,重塑了那些英雄形象,我不断去做这样的事情,也在此过程中见证了我们整个人民军队和国家独立富强的发展之路。

“军事题材影视

是一个永远也拍不完的富矿”

记 者:多年来您扎根军事题材影视创作,那些不同经历为您赋予了怎样的视角?

宁海强:这些年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军事题材影视是一个富矿”,值得我们永远探索深挖,所以我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戮力前行。记得有一年我在“军艺”给同学们上课,在讲到军事题材的特殊性时谈到了很多原因,其中大都与军人的职业特点相关,与军队、战争、牺牲这些字眼紧密相联,反映到军事题材的创作中,最为特殊的则是对战争中人与人独特的情感的展现,那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见证、亲历过太多的:比如突然的消失、突然的重逢、突然的相识、突然的离别等等,这些东西里既有战争的残酷,也有战争中人与人之间浓烈、特殊的情感的包蕴,这些情感与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融,并深深注入了每位军人的心灵。所以尽管一年又一年我们还在拍战争、拍军旅,看起来题材相同,但当你真正深入面对那些鲜活的人和事时,你会知道,那里有我们永远也拍不完、塑造不完的一座影视艺术的富矿。

记 者:近10年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拍摄方面您陆续拿出了很多成果,比如去年上映的《决胜时刻》,从中也可看出您近年来在相关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一些新的思考。

宁海强:我们始终清楚,战争的模式不一样,我们需要拍出中国人自己的打法与精神来,如果要借鉴他人的桥段,那也必须先搞清楚是什么样的战争、什么样的人促成了那样一个桥段,我们给观众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热闹、一个震撼,而是要拍出“持久性”。所谓持久性,我认为就是要通过真实可信的塑造,一要拍出战争的年代感、历史感,战争影像的真实质感,二要拍出电影的民族性,拍出战争的悲壮和悲情,在今天,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认识历史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意识,并深刻体味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与其他类型片不同,军事题材在新中国的屏幕上乃至世界的屏幕上都从未消沉过。它永远是时代关注的焦点,永远尝试用最新的视角来表现不同时代下的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这些作品帮助我们不断去重新认识我们这个民族,也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小到一个士兵、大到一个将军,他们都跟我们国家的版图、跟我们民族的精神乃至其他方方面面紧密相联,我们军队的根与中华民族的根紧紧相系,所以你只要去写他们、塑造他们,就是在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所以作为一个导演我总是感到很不满足,比起我们已经创作出来的,我感到我们能为时代留下的经典还是太少了。我还要继续努力地拍下去。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有那样一片麦田,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我身穿一身迷彩,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守望着那一片蔚蓝的天空。我还要继续不断地求索,因为是祖国和人民在养育着我们,我们也要努力地为祖国和人民讴歌。

2020-07-31 □本报记者 路斐斐 1 1 文艺报 content55699.html 1 宁海强:铸造人民英雄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