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从来都是特定民族想象世界、追溯历史、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因其古老独特而备受珍视。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理性的昌明,神话已经成了纯粹的化石,但真正深入民间生活就会发现,神话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仍保有鲜活的生命。民间文学领域中的神话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类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书面化的神话,二是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生活之中的口头传播的神话。在围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卷》的调研和稿件审定过程中,我也更加体会到民间活态神话的瑰丽神奇和深远影响。
2018年9月,神话卷中的云南示范卷率先完成初稿。中国民协叶舒宪副主席和王锦强主任率神话组专家前往昆明与云南神话卷编纂委员会讨论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上下两卷上百万字的初稿。云南省境内有26个民族,号称“神话王国”,神话资源的丰富程度人所共知,但此时距离布置开展这项工作只有数月时间,这上百万字的成熟书稿究竟是如何高效完成的呢?经过云南省民协负责《大系》编纂工作的杨海涛同志介绍,对神话的搜集和整理一直就是云南民协的工作重点,多年以来,通过走访、调研和采集,已经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经由这次大系出版工程的机缘而大放异彩。本次收录的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等23个民族293篇神话作品,按照创世神话、诸神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分类,纵横比对之中,共同呈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神话之根。
民间神话的扎实成果为学术研究夯实了基础。限于资料和条件,以往神话学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汉语典籍中的神话,对于民族地区的活态神话关注不足。国外神话学家历来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缺少创世神话,而立足于解释世界、人类和文明起源的创世神话是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世神话,是指用神话故事的形式对世界、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做出解释的一大类,由于神话原本的功能主要是对现有的世界秩序提供解释和证明,因此创世神话通常被视为整个神话体系的基石。在书面神话传统中,由于后世对神话不断进行体系化、历史化、哲学化的删减和提纯,以至于神话失去了原本的叙事特征,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缺少创世神话的误解。事实上,在云南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神奇土地上,各个民族一直以神话表达着他们对世界、对他者、对自我的想象和情感认同。佤族、阿昌族、白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都有非常丰富的创世神话,并且为人所熟知。除此之外,拉祜族的《厄雅莎雅造天地》、傈僳族的《木布帕造天地人》等都是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情节的创世神话,很多是以往文献记载中没有看到过的。本次《大系·神话·云南卷》入卷的神话故事中,属于创世神话的作品有100则,豁然揭开了中国创世神话丰富宝藏的一角。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就展开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出版了各类省、市、县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神话资料,是研究我国神话的重要基础。但限于条件,当时的工作主要还是以记录文本的思路为主,划分也比较模糊。
对于神话这种特殊文体来说,除了讲述的内容,还需要关注的要素包括:谁在讲述,在什么场合讲述,以及向谁讲述。这些都可以概括为神话的外部要素,它们是活态神话在传承的过程中与当下语境产生紧密联系和互动的关键。在《大系·神话·河南卷》中,收集了伏羲女娲神话在河南各地流传的不同版本300多则,其中淮阳70则、西华49则、新密25则、济源20则等。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表现形式多样。在书面文献传统中,伏羲女娲神话更多地与阴阳创世的思想结合,从而走向了哲学化的道路,在很多图像载体中都可以看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的创世图案。但这显然并不是伏羲女娲神话的惟一存在形式,在中原和西南民间还广泛存在着对于伏羲女娲的传说和信仰,这些传说因地制宜,与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等内容交织在一起,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张振犁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就在开展广泛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倡导对古典神话在中原民间的流变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涌现了一批扎根实践的民间活态神话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如杨利慧教授对女娲神话的研究。面对中原地区丰富的活态神话,很多地方学者也扎根乡土,作出了颇有特色的研究,比如马卉欣对桐柏盘古神话的研究,就与当地的名胜风物、民风民俗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活态民间神话的系统搜集整理不仅是神话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国民间社会的一面镜子。
为了尽可能还原神话的流传状态,本次编纂的神话卷中,特别增加了对代表性讲述人的生平记录。《大系·神话·云南卷》的问世,堪称描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精神谱系的里程碑。随着大系成果的后续推出,必将对学术、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