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乌到马德里,13052公里,途经7个国家,这样一条漫长而复杂的国际铁路货运通道的开通,当初在无数人眼中无异于一个异想天开的梦。而在2014年11月18日,这个梦却在一位浪漫而务实的“文学青年”、年轻的义乌商人手中变成了现实。2000多年前的漫漫丝路,就这样在新时期焕然新生……
马德里(Madrid)这座建于18世纪的欧洲历史名城,位于西班牙中部,它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到达地之一,也是今天华商抵达和驻足最多的欧洲城市之一。
“我们义乌人喜欢在马德里停下来,把这里作为贩运和批发到整个欧洲的小商品的集散中心,所以留在这里的义乌人和义乌货物特别多。”义乌人告诉我。
由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现在的“义新欧”列车从义乌开到了马德里的一则当代中国好故事。
义乌“走出国门”、开往欧洲的货车,称之为“义新欧”列车,即义乌——新疆——欧洲列车的简称。一条意义重大的跨境铁路,竟然是一个义乌生意人建成的——他叫冯旭斌。
第一次见冯旭斌时,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因为他实在太年轻了:胖墩墩的身材,圆乎乎的脸,一副憨厚样子,没有半点儿商人的“狡诈”相,这样的小伙子能做“国际生意”?尤其是他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多年前他还是个“文学青年”,在1997年的一次散文征文比赛中他还得过三等奖。 但就是他——就是眼前这位憨实的小伙子真的把中国第一列由民间运营的火车开到了欧洲,开到了“一带一路”的另一端:西班牙的马德里城。
从中国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在这样一条漫长而复杂的国际运输线上做铁路货运生意,一个民营企业家能玩得转?这样的事放在其他地方恐怕没有人敢干,但义乌人就是干了,而且干成了。这就是冯旭斌为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在义乌市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特别贡献的人,他们都值得我们去记录。然而冯旭斌是个特殊和例外,他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就在这条路上发了大财,“义新欧”列车的开通和正常运营,给义乌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打通了一条区别于政府与政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另一条渠道,这个渠道的优势在于它格外灵活,对于义乌的意义也算是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国际贸易历史进程中,许多重要关节点,其实就是一条特殊通道的开放和建立而已。
货运通道在专业人士口中叫做“物流”。这两个字很好理解——让物资能流动起来的过程,现代商业上用它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义乌市场的发育过程,其实也是“物流”过程。一说到义乌初始市场的“物流”,“物流人”都是一腔辛酸泪。有个80年代初的“老物流”对我说,那时的他们把货运出义乌地盘,就跟搞“地下工作”一样,因为那时候的物流叫“贩运”,而“贩运”是跟“投机倒把”画等号的。
时代不断在变化,后来,全国对商品市场都开放了,义乌的“物流”也从“地下”到公开,由小打小闹到火车、汽车、飞机、海运等等,四通八达,全境全域全方位,皆可通衢,而且数量之巨、运输之忙碌,为全国县域之首。
一个怪现象从进入21世纪后就在义乌非常突出而又有些无奈地长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小商品“物流”到全世界,然而只靠两种工具,一是靠汽车数百里长途到东部的上海港、宁波港等,再装上大船,远洋至千万里之外的世界各地;另一条路便是汽车万里跋涉到各个边境口岸,再通过国际长途运达目的地。
冯旭斌说:“一次我从南门大桥路过,看那里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都是来来往往的货车,一问,说都是到新疆去的。我问到新疆要走多少天?货车司机告诉我:一般至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我再问为啥要运到新疆?他们告诉我,义乌销往欧洲的小商品,除了走水路,基本都是从这条线上走的。我当时就想:这么远的路,为啥不用火车呢?再一打听,原来义乌到欧洲的陆地货运根本就没有火车一说,是‘零’纪录。当时我就想:何不搞火车运输,将义乌的小商品直接运到欧洲大陆去!”这是2009年的事。此时冯旭斌正好30岁,而立之年。
想“开”火车的冯旭斌有了想法后,就坐不住了。他开始去找各个部门打听“开”火车的事宜,“那很复杂,没接触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冯旭斌说,他先是打听到了两个跟“开”国际贸易火车有关的关键性问题:一是义乌根本没有海关监管机构。“没有海关监管机构,即使铁轨铺了、火车买了、货也装了,也还是在原地踏步走,因为没有海关监管允许你‘出关’。”冯旭斌说。二是义乌政府在这之前曾经委托国资部门向铁道部门两次申请“火车通关贸易”,但皆如石沉大海。“这等于是告诉我:办火车运输,政府出面都没戏,一个个体户想干成,简直是白日做梦。”
“‘白日做梦’是义乌人对现实和未来追求的品质和精神,因为有这种品质和精神才可能创造‘莫名其妙’的点石成金的现实。”义乌市场研究专家陆立军在接受我采访时随口而出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冯旭斌想“开”国际列车的想法,就是典型的义乌人的品质与精神的体现。
冯旭斌曾经是“文学青年”,想法比一般人浪漫,善于畅想是他优于其他义乌人的一个特点,但同时他又有十几年走南闯北的生意场上的经验,所以又不失义乌人的精明与务实。
从2010年起,冯旭斌就开始“跑”火车的事。这一年他摸到了一些门道。然而“门道”刚刚摸到,2010至2012年的中国铁道部门,改革风云此起彼伏,弄得冯旭斌这等“小事情”根本没人顾及。
“那时,行内人都说我这事不可能办得成。行外人更是觉得我神经出了毛病……总之没人看好义乌一个个体户能办成国际列车货运这件事。”冯旭斌苦笑着说,在那两年多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办事难”、“难办事”的滋味。
但外人不了解义乌人的地方也在于此:看似办不成的事,在义乌那里偏偏给办成了!原因只有一个:义乌人的执著,义乌的政府和人民总把心思用在一起。这两点格外重要,缺一不可。
2012年底,冯旭斌“跑”了近三年的事有了结果:上面同意在义乌建设国际货运列车。这与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选择的路线与‘一带一路’高度吻合,所以相关部门对我们的积极性表示了空前的认可。”冯旭斌说此话时,眉开眼笑。
2013年开春的日子里,向冯旭斌扑面而来的第一缕暖意的春风,是义乌政府决定投资列车货运的车站及场地。这一消息让冯旭斌觉得自己一下有了底气,仿佛双脚终于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
“我们先干一把如何?”初春的江南,淅淅雨声中,冯旭斌对自己公司的几位比自己还要年轻的伙伴们说道。
“好嘞,动手吧同志们!”年轻人干活就是利索。很快,一车发往哈萨克斯坦的货物备齐,以及相关的出关手续也随之完成后,冯旭斌就急冲冲地找到车站请求“出发”。
“多少厢?”
“一共39厢。”
“嗯,蛮像样的一列车了,下周就走?”
“我恨不得现在就走!”
“想得美你小子,国际列车可不像你在村里开拖拉机那般容易,得一道道手续上报批准后才能‘呜’的一声……”
“那求你老人家快点让我‘呜’起来吧!”
冯旭斌和车站负责人就这么约定第一列国际货运火车4月23日这一天开出义乌。
“那天火车发动之前,没有任何仪式,只有我和公司的一名助手及车站站长邵华伟、义乌海关副关长邵洪斌四人,尽管人少,但我们内心可激动了,特意在开车前合影留念。”冯旭斌拿出照片给我看。
那确实是个冷清的“开车仪式”:没有鲜花、没有欢呼,也没有隆重的场面,只有四个义乌人肩搭肩地站在即将启程的货车前露着笑脸。而我猜测:他们内心除了激动外,仍会很忐忑,因为不知“国际货车”开出去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那些他们根本想不到的事儿!
“后来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像在自己的国家里一样,哈萨克斯坦对我们特别友好,我们义乌的货在他们那里进进出出早就习以为常。”冯旭斌说。
始出西域,顺顺当当。冯旭斌高兴得有些手舞足蹈,因为这毕竟是他一个农民的儿子“比天还要大的”梦想实现了——让自己的火车开到了国外,而且是做生意、赚钱的火车。“第一次吃螃蟹”的突破,给了冯旭斌和义乌人一种信心和鼓舞。
接下来,他要做真正的“一带一路”欧洲列车生意了!
“那些日子,我一有空就站在地图面前,一站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我从祖国的东边,看到从新疆往西的线路,一直将目光延伸到最西端的地方……那是西班牙的马德里。眼睛盯在那个地方,就停住了!那时我就激动起来,激动得有时候就想喊几嗓子,‘我要把火车开到马德里去——’”冯旭斌又像孩子一样地笑起来。只有这样在生意场上打滚的“文学青年”才会如此浪漫而又务实地向着自己的梦想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