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王筠《交响乐》

艺术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雄奇史诗

□柳建伟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将近70年了。这场战争作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以中国的胜利,确立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不可轻视的地位,打出了中国军队陆军之王的威名,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至今都是14亿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征途中的重要精神支撑。

然而,因为种种因素,中国的文学却没有能够艺术地呈现这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价值和意义。除巴金、魏巍等这场战争的近距离观察、采访者日后创作发表过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外,近三四十年以来,除王树增和王筠的《远东朝鲜战争》《长津湖》之外,居然鲜有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问世。这是很不应该的。六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作家艺术家创作反映这场重要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只有《东方》《长津湖》《团圆》等几部体量大一点的小说,只有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广为流传,只有《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三八线》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影视作品可供后人观看。这真是一种让人颇感无语的无奈现实。

基于这种观察和思考,我们就特别珍惜王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历史的长篇小说《交响乐》的问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的出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创作本身。《交响乐》和王筠于7年前出版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长篇小说《长津湖》一起,成为继魏巍《东方》之后,全景式、多层次艺术性重现抗美援朝战争雄奇史诗的最重要的文学收获。终于有中国作家穷数十年之力,开始精心挖掘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这座文学富矿了。这对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中国,对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以精神和力量广泛影响世界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作家自觉担负历史使命,基于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的初心正位。已经有很多年,中国的文学不敢或者不能把强大的美国当成正常的认知对象加以认识和表达,仅凭这一点,就应该给作家王筠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点赞。

《交响乐》同时又是一部75万余字体量的长篇战争小说力作。这部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为画布和舞台,用工匠精神描画和重现作者心中的雄奇战争史诗。在75万余字的篇幅里,五次战役从大事件的步步演进到典型战斗的逼真还原做到了无重大遗漏;五次战役中敌我双方从将军到士兵都有细致入微的独特表达,其重要人物甚至都有完整性命运的泼墨描画。写战争小说写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交响乐》是以战争中的人为惟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战争小说,还是一部旨在展示战争中的各色人同与不同的战争小说,成功地塑造出了李八里、王翠兰、马永礼、孟正平、喇叭刘父子、库克中校、纽曼中尉等二十几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战场敌我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战争文学的灵魂,如果没有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娅这种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静静的顿河》注定无法成为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王筠在他的《交响乐》之中用心用力用情塑造的李八里、马永礼、喇叭刘父子等几个文学形象,可以说均是中国战争文学人物长廊里辨识度极高的一种存在。

王筠是一位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军人,他漫长军旅生涯的很长时段,又是在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中度过的。军旅生涯的足够长,能使一个人更加全方位地去思考军人与战争,军人与和平,军人与大地的关系,《交响乐》中,处处可见王筠对于战争、对于和平、对于大地的思考。这些带着安徽灵璧地域文化基因思想者的思考,使得王筠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呈现出了独特的品质。这个品质让《交响乐》显得与众不同起来。这很可能只有那种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作家,才能将作品打磨出地域化、个人化的品质来。《交响乐》中敌我双方使用的大小口径的轻重武器不下二三十种,竟无一种不是当年用过的真东西,由此便可看出王筠的创作态度是多么的认真与严谨。在抗日神剧把人雷得麻木的今天,又该给王筠的创作路径和态度点上个大大的赞!

王筠计划再用5-8年时间,再写两到三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到那个时候,以一人之力重现的抗美援朝战争长卷式的史诗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了。我们期盼王筠这个庞大的创作计划早日高质量完成。这些作品,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2020-08-19 □柳建伟 王筠《交响乐》 1 1 文艺报 content55997.html 1 艺术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雄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