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字都是写作者内心的外化。写作者的目光投向哪里,取决于写作者的经验、情感和关注点在哪里。李修文这部《致江东父老》将人情之美、人性之光用最诗性的语言呈现给了世人。
这部散文集叙事空间辽阔,从四川到广东,从重庆到云南,从甘肃到陕西,从贵州到河北,从广西到内蒙,从祁连山到黑龙江……万里江山化身戏台,那些人间的悲剧在山水的褶皱处,在人间的缝隙里,一幕幕展开。然而,恢弘的只是背景和空间,作者落笔要写的无一不是山河细处人间角落,无一不是角落里那些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黄土、红土、黑土,河边、江边、湖畔,风雷塞北,春雨江南,卑微受苦人用他们的故事撑起了一出出荡气回肠的人间大戏。一个浪迹者的所见所感构筑了这部《致江东父老》,一群穷途者的悲欢离合共建了这个纸上人间。
苦是这部散文集的关键词,人活世上,有身体之苦,有精神之苦,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的苦。佛法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的“苦谛”,哲学讲生命就是悲剧。《致江东父老》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苦,甚至令人绝望的苦,然而,写出苦来不是目的,人总归要活下去,活下去就得在人间的种种困境、绝境里挣扎着撑下去。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用臆想给自己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风雨中便风也不在雨也不在的盲人(《三过榆林》);看到一个儿子坐牢,妻子走失,还有三个或重病、或残疾、或叛逆的女儿,用歌唱来救度自己的穷苦父亲(《穷人歌唱的时候》);看到一个将一头骡子认作故人的孤寡老人(《七杯烈酒》);看到一个被天灾和债务逼入绝境最后重拾信念的养蜂人(《铁锅里的牡丹》)……
他们虽活得卑微,但活得清白高贵。盲人为了当年给师父养老送终的承诺,从广东来到陕西榆林,没等来师父,却倒在了寻找师父的路上;那个父亲,一个众所周知的穷人,舍命也不容许女儿为了钱跟夜市老板鬼混;孤寡的瞎子老六每天早晨都忘不了到晒场上给死去的骡子伙伴唱上一阵子它生前爱听的酸曲;被妻子抛弃的小山西带着脑瘫儿子养蜂却因为一个干旱的春天而债台高筑,濒临崩溃的他选择了直面而不是逃离……
让我们感动的何止这些?《小站秘史》里菩萨一样的蒙古男人布日固德,白毛风里踏破冰河送来豆芽的白马;《恨月亮》里以咳嗽为号在暗夜风沙中为陌生人引路的哑巴;《不辞而别传》里那个继父对继子的牵肠挂肚;《观世音》中的老秦和那尊伤痕累累的观世音菩萨……《何似在人间》里的“疯子”和小黎,他们被命运错待,被生活捉弄;《我亦逢场作戏人》中的“关二哥”被结拜兄弟欺骗,被妻子抛弃。他们遭遇了这世上所有的苦,承受了这人间所有的不幸,然而他们对背叛自己的人施以援手,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爱相赠。
让我们看一看这段催人泪下的自述:“这一辈子,有多少回,我都想摇身一变,变成个恶棍,说不定,当一个恶棍,我还会早一点找到小黎,可是转念一想,想当初,小黎在密林里救下我的命,又或者后来,小黎糊里糊涂跟着我回来,难道是为了让我有朝一日当恶棍的吗?这么想着,我就把那些恶念掐灭了,哪怕是我被人冤枉,去坐牢,我也挺过来了,没有去放火,也没有去杀人,既然这是我的命,我就全都受下来,然后再想法子,看看自己能不能破了这个命。兄弟你信吗?这辈子里凡是害过我的人,我都忘记了”(《何似在人间》)。
这世界给予他们的好时光也许正如作者所言,那不过一点点针尖上的蜜,然而苦难的他们还给这个世界的却是感天动地的大仁大义。
“大好的事情,多半在草芥莽棘之中”(《大好时光》)。荒寒处别有暖意,穷途上花开绮丽。作者写的是大地上的受苦人,他们不仅是受苦人,他们也是勇者和圣者,也是天地造化的美好。所以作者写道:“我要迫切地看清楚,那些寻常的庄户里,还深埋着什么样的造化?在那些穷得揭不开的锅里,在那些举目皆是的石头缝里,还有什么样的情义乃至教义此刻正在涌出和长成?”(《七杯烈酒》)
文字贵在有情,文章贵在有魂。《致江东父老》字字见情,篇篇具魂。雪中送炭,抱团取暖,历经劫难仍有梦想,受尽欺辱不泯善良,就是那些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与强,看到了人间的情与义,看到了人心的慈与悲,让我们在这受苦的人间,感受到了人间值得。
作者以悲悯之心,体恤之意,字里行间,草蛇灰线,隐隐约约暗示了人处困境何以解脱。让小我长成大我,让有我变成无我,无论命运加之何样的风霜雨雪,面对,承受,淡然视之,泰然处之,不怒不怨,不改清白之心,不变善良之性,让暗夜有灯火引路,让穷途花朵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