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先生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被誉为“新乡贤”楷模。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他一生赤诚报国、烛燃杏坛。特别是从大学教师岗位上退休以后,他从上海返回苏北,在故乡设立“景清奖学金”,倾尽200多万元积蓄资助26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被民间誉为“当代武训”,感动全国的“中国好人”。
通读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方敬先生》,我发现,作者王成章没有重复他人,更没有重复自己,他走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用真实朴素、情深意长的书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唯真唯朴的当代儒者与新乡贤。
翻开长达62万字的《先生方敬》,扑面而来的是不事雕琢的文墨,循着全书章节的展开,我们又看到了作者具有深意的心理动因,那就是,只有真实朴素地写,才能够传达和表现方敬先生做人、做事的本色。如文中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许思文的介绍:“有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汤涛看到方老书房里有一本《共产党宣言》,就问方老为什么看这本书?方老说我是个老党员啊。他顺口就问:方老你怎么理解党性?方老师讲,讲党性首先要讲良心,没有良心哪有党性啊?”这样的文字,一方面表明方敬先生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广博的社会历史知识,对许多看似艰深的问题已经了然颖悟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境界;另一方面也表明面对方敬这样的当代儒者,一切卖弄技巧式的写法都是多余甚至无谓的。只有以虔敬的心态真实朴素地去书写,才是真正适配方敬先生的写作方法。
方敬是年高德劭的乡贤,更是长期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教授。他回到偏远的故乡后,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正是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他显现出一位当代儒者的胸怀与担当。他的书法女弟子盛立新讲的《吃“四冷饭”》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说的是盛立新看望方敬先生时,见他正往碗里倒水;细看是剩下的半碗面条。盛立新觉得对先生身体健康不利,便劝老师不要吃“冷饭”。可方敬却耐心地向她讲起了“冷茶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的古训,说明简朴的生活于磨砺心志如何有益,以使自身能够“吃得冷茶冷饭,听得冷言冷语”。接着,作家又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继续从盛立新的视角,写了她介绍的“丢不了的三轮车”与“喝酒必喝‘沱牌’”的故事。两段起伏波折的故事,映带左右,便将方敬先生的温婉胸臆和崇高品德抒写得曲水流殇,令人难忘。
第二十四章《鸿雁啊,请带去我的思念吧》中,王成章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方敬先生与胡景清、袁鹰、胡文巧等师友与学生的书信往来,并深入分析了书信中方敬先生内心的纯净、明德与无私。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作家笔端似不经意间几次出现的方敬先生为助学赈灾济困以至“方郎财尽”,便会明白此章首尾作家何以会对书信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意义那么珍视,因为其间渗满了方敬先生明心见性的胸臆和澄怀观道的境界,足以令世人景仰。
同时我们还读到《先生方敬》一书中的诗意。这一方面是因为方敬的一生,就是一部“教育诗”;另一方面,还因为作家深刻体察和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儒者的精神和“中国好人”的境界,从而让皇皇31章文字,行文充满了诗意。单看每章标题,便不难体会到作家的艺术匠心,如第一章“一支蜡烛在自己的光焰里睡着了”,第三章“少年的心,天上的云”,第九章“穿越历史的顿挫”等。
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优异或特殊性是报告文学引人注目的缘由;而通过非虚构性抵达艺术审美效应,才是报告文学久盛不衰的原因。报告文学决不是写出事实便功德圆满了。报告文学之所以魅力四射,主要缘于作家的表达;是文学的笔墨如此多娇,才令读者为纪实的内容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