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片酬不断飚升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凸显,新世纪以来愈演愈烈,成为长期困扰国内电视剧行业的最大难题,导致电视剧总成本水涨船高,到现在,一线明星单集片酬几十万,一部剧上千万、几千万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一多半的钱被一线明星拿走了,剩下的钱只好节衣缩食省着花,很多环节只好偷工减料凑合做,于是投入越来越大。
所谓一线明星,就是指那些粉丝量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明星,因为他们能够给电视剧带来超高的流量,有了流量电视剧才能赚钱,而这也正是所有资本方和制片方甘当冤大头老老实实付天价片酬的根本原因。
流量的背后是公众的注意力,而公众注意力的总量是有限恒定的,注意力的分配是无限变化的,也就是说,中国优秀的演员再多,公众注意力的总量也无法增加,根据二八定律,全国公众80%以上的注意力,总是会集中在不到20%的演员身上,所以一线明星永远是稀缺资源。明星们都懂这个道理,所以拼命刷微博、拼命制造话题、拼命增加曝光率,因为占位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身价的高低。于是,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一线明星的身价芝麻开花节节高,带动整个演员片酬乃至整部剧的成本一路飙升。制片机构只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下游的媒体机构,媒体机构再转嫁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最终再转嫁给消费者。
于是在所谓流量思维的怪圈里,整个电视剧产业都走进了死胡同:制作成本飙升,投资风险加剧,资源配置畸形,收入差距悬殊,公司利润缩水,创新能力萎缩,竞争力下降,企业越来越陷入流量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整个产业都会成为一头失血的大象。
关于流量的本质必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谓的流量(阅读量、点击量、播放量、收视率、粉丝量、关注度等)有没有水分,有多大水分?
第二,流量明星一旦出现了严重的负能量,流量是否也就变成了负流量?对于电视剧产品、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会有怎样的影响?
第三,流量都能创造价值吗?没有质量的流量是否意味着对观众的误导和欺骗?
不能否定流量明星的价值和作用,这里想说的是,电视剧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创意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推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而很多制作机构却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与流量直接相关的环节,剧本要大IP,主演要大流量明星,宣传推广要不遗余力,很少精力把剧做好。
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全部演员有80多人,主角和重要的配角加起来就有将近60人,其中除了当红的也就是现在说的一线演员,其他几乎全都是知名的实力派演员,如果放到今天,恐怕再有实力的公司也发不起天价片酬,83版《射雕英雄传》也就不存在了。
83版《射雕英雄传》的制片方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明星选拔培养机制。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本来是为公司自身的发展培养演艺人才的,后来却成了整个香港影视明星的摇篮。在这里,优秀学员毕业后可以与TVB签约,签约期内演员要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公司对于每个签约演员都会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每个人都要从跑龙套开始,经历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培养成长期。
很多明星回忆起在TVB成长的那段日子,都会用刻骨铭心一类的字眼儿,因为不管你是谁,都必须从龙套开始,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苦练,两三年之后才有机会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配角,小配角到底做多久才有机会担任重要配角乃至主角,这个谁也不能担保。有的人熬不住中途退场了,有的人选择留下,而留下来的大部分最后都有了更大的机会。
正是这种艰苦的磨炼和艰难的成长,很多人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刘青云、吴镇宇,哪一个不是从最基础的一招一式练起,从没有一句台词的龙套演起,巨星的巨字,首先意味着巨大的付出。
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很多时下当红的明星是怎样炼成的。就像很多网友吐槽的那样,如果用一段话描述一下,选秀、爆红、小鲜肉、高颜值、粉丝量、热议度等等恐怕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词,而像生活阅历、文化底蕴、表演功力这些最重要的关键词反而常常变得并不关键,于是我们经常目睹影视行业的怪现象:很多享受山珍海味身价的流量明星最终只能提供方便面的营养价值。
没有经历生活淬炼、文化洗礼、艺术陶冶的三味真火,流量明星最终也只能变成流星。
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明星机制到底怎么了?
83版《射雕英雄传》中,演员大部分都是自己培养的签约演员,一方面可以合理配置演艺资源,完善电视剧产业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给演员提供了更加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关键的是避免了产业链内部的恶性竞争也就是内耗。
正是这种机制,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杨盼盼这些出道不久的新人担纲了主演重任,正是这种机制,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等配角全部由实力派的优秀演员扮演,也正是这种机制,已经成名的刘德华可以在剧中跑龙套。
前面说过,83版《射雕英雄传》演员的配置体现出一种系统的思路,从主角、配角到龙套,强大整齐的演员阵容形成了一个多点支撑的表演体系,每一个演员都是一个单独的亮点,同时又体现出主次分明、群星闪烁的系统竞争力。这样一来,多点支撑、群星闪烁就不需要公众注意力的过于集中,就不需要去抢夺稀缺的一线明星,而是转而去起用更多的非一线的优秀演员,甚至可以大胆起用优秀的新苗。这样一来,即使某一两个人物表演失败也不会对全剧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此,天价片酬的热度就会逐渐降温,整个产业就会逐渐回归正常的秩序。
是用对的还是用贵的,是注重质量还是注重流量,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83版《射雕英雄传》的年代,还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流量、颜值、粉丝、IP这些词,那时候的TVB也特别注意研究观众的审美需求,包括在策划阶段围绕射雕题材进行的市场调查、女一号黄蓉的海选活动、边拍边播不断听取观众意见,但他们没有忘记做好一部电视剧的基本原则:
用一个好故事去打动人而不是用一堆噱头去忽悠人。
用一群好演员集体闪亮而不是把赌注压在一两个点上。
相信观众依靠观众但永远不能迷失了创作主体的方向。
因为他们懂得:
审美,是不能完全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