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纪录片《同心战“疫”》:

国家叙事视野下的抗疫影像史记

□韩 飞 胡 淼

▲3月2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钟南山院士领誓,并寄语新党员。

全球疫情暴发后,中方设立了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基金,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向27个国家派出29批医疗专家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国际人道主义行动。

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65万个城乡社区进行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社区与居民共同携手,构筑起了一道道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6集纪录片《同心战“疫”》于近期推出,该片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历程,诠释了此次防疫阻击战、总体战、人民战争所折射出来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凝心聚魂,国家叙事的有益实践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革命烽火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曾深受苏联创作模式以及党在文艺领域的宣传思想观念影响。从产生到发展百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公众对纪录片的功能性诉求,成为纪录片价值和影响力实现的重要源泉。

作为一部抗疫主题电视纪录片,《同心战“疫”》在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并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当下,于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推出,随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一线卫视均在黄金时段跟进播出,并覆盖腾讯视频、芒果TV等网络平台。可以说,此片整合了全媒体端最佳播出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规模效应,最广泛地覆盖大众。纪录片《同心战“疫”》通过创新叙事框架和叙事角度,全景式记录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历程,以影像形式完成了一次国家叙事。

首先,本片凸显了在“百年大疫”面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和国家的强大力量。《同心战“疫”》在叙事上以防疫阻击战的整体进程为线索,中间穿插关键性的中央决策部署和文件指令,与事态发展形成互为映照关系,在片中建构起疫情进展与国家行动的互动节奏,记录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防疫上的关键性作用与决定性力量。

影片呈现了在疫情防控中体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折射出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国家制度优势。片中,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果断作出决定,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湖北和武汉迅即按下“暂停键”;与此同时,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踩油门”,让各方面工作赶快动起来,全国军队、医护人员、物资紧急四方驰援。影片在“动静之间”,展现出中国的举国体制优势。此外,方舱医院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各方物资运输等影像资料,将中国速度与中国效率予以视觉化呈现;而健康码从各地推出到跨省互认,最终走向全国互认的运用推广过程,也生动体现了蕴含于科技之中的中国智慧。

其次,本片诠释了“人民至上”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人民至上”,既是全片的主题站位和价值观照,也是对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好诠释。影片前五集《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众志成城》《命运与共》紧紧围绕“人”为故事讲述主体,从坐镇指挥的政府官员、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到一个个普通志愿者、快递小哥、社区居民、病患亲属、援外人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多元的抗疫群像。无论是“令出如山”后的一呼百应、“生死阻击”下的冲锋陷阵,还是“坚强防线”前的团结协作、“众志成城”下的四方驰援、人民的“同心”力量、国家的制度优势,在波澜壮阔的抗疫影像记录中得以充分彰显。最后一集《人民至上》则专门点题升华。全片紧扣“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度诠释了“抗疫,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一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同样体现在本片对以“人”为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诠释上。影片甚至专门开辟出第五集《命运与共》,展现全球抗疫图景,表达与全球同舟共济、开放合作、共战疫情的信念。片中记录了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及时向国际社会反馈信息,到疫情肆虐全球,中国积极援助疫情严重的国家,共享抗疫经验的情景,这些都是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影片从国家立场、全球视野,进行了一场关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像化自我宣誓,同时也旨在通过全球抗疫图景的影像建构,对外展现国家形象,寻求国际认可。

述论结合,抗疫影像的集大成者

纪录片《同心战“疫”》的推出是国家层面全方位记录和传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抗疫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心战“疫”》是一次“把抽象思辨和意识形态形象化”的创作实践,在政治上保持较高的站位和敏锐度,叙事框架规整,逻辑缜密,对整个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权威述评和影像化注解。其中,解说词具有重要分量,起到梳理介绍、总结阐释、点题升华的作用。此外,在艺术表达上,部分解说词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恰如“长江一帆远,黄河九曲阔。晴川三万里,脊梁十四亿”的磅礴气韵;“号令出,风雷动,旌旗展,勇士奔”的英勇气概。在情深处喜用古诗词传递价值,配合画面语言,不仅增加了影片的韵味和气势,也使影片更具深度与情怀。

纪录片作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具有记录和反映现实的工具性价值,而这些今天的记录也无疑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在本次大疫面前,纪录影像工作者们充分发挥纪录精神,为这场可歌可泣的抗疫历程留下了最为生动直接的影像文献。尤其是在影像创作的“公众时代”,许多民众也拿起手中的摄录设备,记录了很多珍贵的瞬间,许多影像被集合成片进行大众传播。

相对而言,《同心战“疫”》是诸多抗疫影像文献的集大成者,同时,影片在既有抗疫第一线的鲜活影像基础上,补充了许多党中央决策部署、新闻发布会、中央地方连线、领导人走访调查、乃至国内外合作抗疫等影像资料,做到大全景、多层次式地记录从地方到中央,从中国到世界的抗疫图景,与之前多注重“局部深描”的抗疫题材纪录片所不同,建立起清晰的辨识度。此外,片中很多讲述对观众而言也起到了认知扫盲作用,比如影片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设计到建成的详细呈现,遗体捐献解剖在抗疫进程中的意义所在等,权威科学的解释增强了影片本身的文献价值。

宏微并重,深化关于“人”的主旨

《同心战“疫”》在整体立意和表达上,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气势的特点,影片尽力达成“主流价值与主流观众的统一”,通过当事人物、现实场景、鲜活故事和细节充实论点,软化宏大主题,较好地把握和整合了宣传规律和艺术规律。

在宏观结构上,影片紧紧把握住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疫的主题,从中央和地方、中国与世界两大方向建构抗疫图景。在具体讲述中,影片则通过微观细节还原一线实况,并通过英雄事迹与感人故事进行情感勾描。影片运用了大量细节镜头叠砌,在突显画面重点的同时,也起到烘托氛围之用。例如影片中的一处群像式眼部特写就反映了疫情暴发期间不同人的情绪,有迷茫、有感动,但都噙满泪水,在一种蒙太奇累积中展现了疫情期间的高压复杂环境,也使影片充盈人文关怀。此外,群像记录中的个体突出式描摹手法也让讲述更加鲜活生动。影片记录了领导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病患等群体,在群像记录中放大了局部典型个体,成为影片的记忆点和感染观众的情绪点。例如影片在一位90岁高龄母亲照顾确诊感染儿子的故事上不惜笔墨,体现了抗疫中的艰难,也展现了大难面前的人性光辉,以细节化方式深化影片关于“人”的主旨。

纪录片《同心战“疫”》同时推出了多语种版本,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各外语频道播出,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会是一次全景式中国抗疫故事的全球表达。目前,疫情仍肆虐全球,抗疫也不再是中国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同心战“疫”》的推出,是对国内防疫阻击战的回望,也是在全球疫情蔓延时,对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再次呼吁。同心战“疫”,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战疫记忆,同样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命运与共。而纪录影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讲好故事,更在于凝聚共识,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改变现状,从苦难走向辉煌。

2020-09-16 □韩 飞 胡 淼 纪录片《同心战“疫”》: 1 1 文艺报 content56364.html 1 国家叙事视野下的抗疫影像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