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信,有爱就会赢。你有多痛,我就多痛心”“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这里。广大音乐工作者发挥专长,自觉自发、不计报酬,克服创作时间紧、录音条件有限等困难,创作了两万多首抗疫公益歌曲,涌现出《坚信爱会赢》《大爱苍生》《武汉伢》等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原创公益歌曲。这些广泛流传的抗疫主题音乐,不仅为武汉同胞加油打气,更承载了全国人民对武汉的美好祝愿,提振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信心。9月29日,在中国音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音乐的力量”——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座谈会暨优秀抗疫公益歌曲荣誉证书颁发仪式上,叶小钢、舒楠、谭旋、王晓岭、李诗原、景作人、王一川、向云驹、康伟等词曲作家、专家学者,分享了抗疫主题音乐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交流了对此次抗疫主题音乐创作的体会与思考。
中国音协主席、《大爱苍生》曲作者叶小钢谈到,《大爱苍生》是其今年3月份完成的一首抗疫主题歌曲。4月份叶小钢完成了抗疫歌曲《樱花红满天》,5月份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心中的湖北》。《大爱苍生》上线后,引发广大网友共鸣。叶小钢认为,音乐表达同音乐家自身的境界是高度统一的。面对战疫常态化,音乐家应立足现实,加强同国家关切、民众需要的联系,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火热的社会生活进行创作。《坚信爱会赢》曲作者舒楠创作之初就在思考,面对疫情,我们的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悲伤的基调上,而应更多地体现中华民族面对灾难越战越勇的担当。“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创作了《生死不离》,广为传唱。第二年我又去往汶川,我看到他们正在重建校舍,我们准备做一面大红旗铺在操场上,当天风很大,我发动同学把红旗边角压好,屋里有一个小女孩坐着,她说:‘老师我不去,我在这坐一会就行。’我一看她整条腿是空的,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太大了。当时我就在想,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再唱‘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还合适吗?”舒楠认识到,音乐不仅有宣泄情绪的功能,还应当有治愈的疗效。大家众志成城战胜困难,而不是一味悲伤,这是此次舒楠在创作抗疫音乐时的直观感受。《武汉伢》词曲作者谭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影视配乐工作,今年春节本想带着家人回武汉老家,却由于疫情原因未能如愿。那段日子谭旋每天都通过新闻报道密切关注家乡的疫情动态。武汉采取交通管制当晚,身在工作室的谭旋非常担心家乡父母的安危,他和远在新西兰的武汉老乡段思思通过微信商定,写一首歌来声援家乡。谭旋坦言,自己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了《武汉伢》的旋律,“我结合自己漂泊异乡的游子心情,旋律如同儿时哼唱的童谣,都是小调”。不回避痛苦,也不刻意煽情,谭旋将真情实感融入旋律,很快完成了谱曲工作。谭旋和段思思共修改了3个版本的歌词,最后成型的歌词是非常私人化的。谭旋记忆里的黄鹤楼、江汉路、热干面,武汉二厂汽水等都被写进了歌词中,段思思写的“轧过大桥说过心里话”还源自武汉当地的一个传说,只要恋人从武汉长江大桥的这头走到那头,这对恋人就能够白头偕老。《武汉伢》听哭了许多人,它关乎成长的记忆,更关乎城市的变化。谭旋说,“虽然创作是很私人的,音乐里的故事却可能是集体记忆。大家从未谋面,却在音乐里相遇,这就是音乐最神奇的力量。”《中国一定强》词作者王晓岭认为,疫情暴发期间创作的这些作品,用军事文艺的术语来讲叫做“战时文化”,它有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通俗浅近、重词轻曲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在此次抗疫歌曲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此次音乐创作主题鲜明,比如眼睛、背影等都成为最主要的艺术表达场景,再如守护、生命、逆行、保住、挺住等高频词,都值得理论评论工作者去总结。疫情期间,抗疫歌曲是生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形成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与会专家对此次抗疫主题音乐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认为,疫情之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困境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驰援。实现治愈疗效的抗疫歌曲无不具有炽烈的生命意识、浓烈的情感温度和强烈的艺术品格。抗疫之战尚未收兵,抗疫歌曲创作在进行沉淀和反思之后,理应将创作与抗疫史诗相匹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与人民内心情感相呼应作为艺术上的自觉追求,从而彰显音乐的力量。
为颂扬和鼓励音乐工作者在抗疫期间的自觉担当与优秀成果,强化主题音乐创作的导向引领与价值追求,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与中国音协对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国优秀“战役”公益歌曲展播系列》的316首优秀抗疫公益歌曲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会上,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韩新安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共同为抗疫公益歌曲《中国一定强》词作者王晓岭、《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日记》曲作者戚建波、《坚信爱会赢》曲作者舒楠、《你有多美》词作者宋青松、《武汉伢》词曲作者谭旋、《不舍的目光》词作者陈维东等6位词曲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