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远离战争、呼唤和平的永恒思考

——简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我的战争》 □高小立

取材于巴金小说《团圆》的战争大片《我的战争》,无疑使影片赋予了远离战争、呼唤和平这一永恒的思考,同时也昭示了作为崇尚团圆文化的中华民族,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团聚,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在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中,中国军人以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捍卫了国家尊严。

《我的战争》将抗美援朝这场波澜壮阔的保家卫国之战,通过钢铁九连阻击、突围、攻坚三场战役,再现了那场战争的壮烈,体现了以连长和全体九连战士为代表的小我,为了保卫祖国千千万万同胞这个大我而舍生取义、忘我牺牲的革命情怀。影片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镜头语言转换、男女主角生死别离、现场感十足的战争特效等,深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团圆、爱情等一切人类美好情感的向往。

由作家刘恒编剧的《我的战争》,几乎完全脱离了原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取材于《团圆》,更多是为了取原小说《团圆》的名字,其创作用意是以中华文化最看重的“团圆”二字反衬战争的残酷。战争意味着牺牲,牺牲意味着家庭痛失亲人不再团圆。钢铁九连连长孙北川在牺牲的最后时刻留下的文字是:战争胜利后带着女朋友回家看望娘,一家人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片名是《我的战争》,“我”的牺牲正是为了无数家庭的团圆、无数恋人的浪漫。该片塑造的小神仙这个角色,就是为了诠释团圆而设置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孙北川让他照顾文艺兵,其实是避免他的牺牲;父亲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是让他能活下来;在护送完文艺兵返回战场时,战友奋力推开他点燃炸药包和敌人坦克同归于尽是为了他脱离险境。这一切,都是为了影片结尾一直暗恋文工队队长的小神仙,伤愈回国在站台与孟三夏的那个相拥。这个拥抱,寄托着无数像孙北川一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士对于团圆的渴望,从这个层面来讲,该片对于巴金《团圆》的改编用另一种方式做了很好的诠释,使得“团圆”一词在战争叙事中有了强烈的正义色彩。

影片一开始,从站台的告别到行进的列车上,无论是欢快激昂的革命歌曲、美丽可爱的文艺兵,还是九连这些做梦都想回家娶媳妇的阳刚小伙儿,处处洋溢着充满生命律动的活力。刹那间,镜头一下转入美军对运兵列车的狂轰滥炸,凌厉且毫不拖泥带水的剪辑风格,瞬间将观众拉进残酷的战争现实。即便是参加过解放战争久经沙场的九连连长孙北川也无不感叹:美国人不好对付。此时的画面是炸塌的大桥、千疮百孔的列车、萧瑟寒冷的荒野、高地美军冰冷的机枪,还有那些还未走上战场就牺牲负伤的战士……这种强烈而又张力十足的镜头语言贯穿整部影片。前两场阻击、突围战着力刻画了九连钢铁般意志和英勇事迹,凸显了英雄主义情怀,第三场攻坚战则全景式展现了包括九连在内的集团部队攻占537高地过程,从战前动员,到发起总攻时万炮齐发,再到漫山遍野冲锋的战士和近距离坑道战,都像孙北川所说,这场战斗,或许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分别之战。全片在惨烈的战争情景和鲜活的人物刻画中,传达出主创的情感诉求,契合了观众的情绪宣泄。

三场战役的枪战戏是叙事主线,文戏的设置主要以九连连长和文工队队长之间的爱情叙事作为缓冲,从孟三夏开始对同为四川老乡的孙北川有点讨厌,到逐渐爱上这位耿直勇敢的军人的情感转变,使这部贯穿战争惨烈基调的影片有了舒缓的余地和情节上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这些文艺战士寄托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九连战士对于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而影片通过鲜花般美丽的文艺女兵从胆怯的弱女子变身同仇敌忾的战士,也表现了战争中女人的蜕变。《我的战争》也是在国家诉求的基础上,以我的视角表现了战争中的生命个体。该片还描绘了战场上的父子之情、父女之情、战友之情。如果说,该片震撼观众的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那么打动人心的则是这些沉甸甸的情谊。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举奠定了新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地位和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遇期,每个中国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为祖国的和平与强大英勇献身的烈士。这部影片也是继《上甘岭》后时隔几十年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影片,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思想性及现实需要,都来得恰到好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我们不怕也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同时,在和平时期,要时刻不忘战争忧患,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020-10-28 ——简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我的战争》 □高小立 1 1 文艺报 content56927.html 1 远离战争、呼唤和平的永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