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一份有情感温度的军旅戏剧档案

——读《葱茏十年》漫记   □川 妮

吴然用一本《葱茏十年》,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军旅戏剧的幕后故事。这份记录从“漫长的等待”拉开序幕,上演了“场灯亮起”“主角纷纷登场”“大戏刚刚开始”“渐入佳境”“热闹的过场戏”“幕间与转换”“大舞台上的小作品”“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11幕戏剧,以“主观视角的回望”进入尾声,用“剧中人的话”完成了谢幕。

翻开《葱茏十年》的目录,就像拿到一部大型无场次话剧的节目单,瞬间就把我带入了舞台剧的观众席上,屏息凝神,在场灯熄灭之前,一定要把导演阐释认真读上一遍。这篇以《十年大戏的台前幕后——拉幕人语》为题的导演阐释,是陆文虎先生为《葱茏十年》做的序。《葱茏十年》所写的上个世纪90年代,被称为部队戏剧的黄金十年,部队的10个话剧团,用硕果累累的舞台剧作品,扛起了中国戏剧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部队结构的调整,10个话剧团只剩下一个,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新型娱乐方式的勃兴,部队戏剧事业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

对一个时代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把它记录下来,让它在文字里重生和永恒。《葱茏十年》的新书发布会上,吴然谈起了2018年,他跟蒋晓勤和翟迎春的一次相聚,两个已经年过花甲的剧作家,心心念念的,还是90年代那段戏剧的黄金岁月,那是军旅戏剧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对吴然说,你不写,谁又能写呢?正是那次相聚,触动吴然拿起了笔,去记录那段难忘的岁月。吴然说,军旅戏剧的那段历史,如果他不写,即使零零散散地有人记载,但它的整体风貌和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可能会随着时光流逝被人遗忘了。的确,只有吴然是记录那段历史的最佳人选。作为总政艺术局分管戏剧工作的干事,他是90年代部队戏剧工作的组织者,10个剧团的话剧作品,从题材论证、剧本修改、专家研讨、演出交流、到组织观摩……他都是亲力亲为的参与者。他熟悉部队剧团的历史,了解每一个编剧和导演的才华和个性,每一部话剧从选题到立在舞台上所经历的曲折坎坷他都了然于心……他所处的位置和他的工作性质,让他天然地具有了一种站在高处的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既是优势也是陷阱,如果缺少理论依凭,缺少思想光芒,非虚构作品的全知视角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吴然是很有建树的批评家,深厚的理论学养,让他成功地避开了全知视角的流水账陷阱,他在素材的剪辑上具有独特的目光,大事件脉络清晰,小细节鲜活饱满。作为研究海明威的专家和曾经翻译过菲茨杰拉德的欧美文学研究生,吴然的文笔既有海明威的简洁又有菲茨杰拉德的细腻。更难能可贵的是,《葱茏十年》并不止于记录事件和叙述过程,书中每一处事件记录停顿的地方,都是吴然思考的起点。《葱茏十年》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思考的光芒。

场灯熄灭,大幕拉开。灯火阑珊处,那一代为部队戏剧舞台奉献了青春和激情的编剧和导演正在老去,他们的才华照耀了星光灿烂的舞台,他们创作的舞台剧,早已成为那代军人的文化记忆,而他们,始终隐身在幕后。在《葱茏十年》里,隐身幕后的黄金一代剧作家和导演从容登台,本色出演。他们是:姚远、唐栋、孟冰、王树增、金乃凡、庞泽云、王俭、翟迎春、燕燕、宫晓东、蒋晓勤、王焰诊……这串星光熠熠的名字,还可以写出很长的一串。这些熟悉的名字和形象,带着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差点泪目。军队戏剧的黄金十年,我是编剧队伍里的一个新兵,作为一个当年的在场者,我受益于当年的无数次观摩无数次研讨无数次聆听前辈们毫无保留的批评意见无数次近距离感受前辈们的才华和境界……阅读《葱茏十年》,我完成了一次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顾。《葱茏十年》里的幕后故事,很多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原来每一次观摩每一次研讨每一次给剧本会诊每一次交流演出的背后,还有那么多路上的奔波那么多会下的争执那么多难以协调的冲突那么多无法放弃的坚守和那么多功亏一篑的痛心无奈……

《葱茏十年》梳理了90年代军队话剧清晰的发展脉络,这是一份90年代军旅戏剧的详细档案。孟冰在谢幕时说,世间许多事,于个人来说如清风拂面,如暴雨湿身,如刺痛神经,如嵌入骨髓,如划痕内心。吴然写的《葱茏十年》所记载的便是一代军旅戏剧人生命中“划痕内心”的事情。划痕内心的事情,必然会留下生命的刻度和情感的温度。所以,《葱茏十年》这份军旅戏剧档案,与躺在档案室里冷冰冰的档案不同,这是一份有情感温度的历史记录。

2020-11-30 ——读《葱茏十年》漫记   □川 妮 1 1 文艺报 content57423.html 1 一份有情感温度的军旅戏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