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中澳作家对谈疫情下的思考与创作

本报讯 12月1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共同主办的中澳作家线上对话会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对话会。中澳两国的12位作家、诗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探讨疫情之下的思考与创作。

阎晶明在致辞中转达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深切问候和美好祝愿。他说,尽管疫情肆虐,但中国作家与各国同行们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开展作品互译出版,交流抗疫主题的诗文,相互鼓励,积极探索疫情下文学交流新形式。今天,中澳两国作家通过视频连线进行对话,带来在疫情之下对文学、人生、世界的独特体验和思索,为共同热爱的文学事业赋予新的能量。这次对话也将成为中澳文学交流之生命力的见证和两国作家共克时艰的见证。中国作家愿意与澳方朋友一道探索文学交流的新领域和新模式,在差异中探寻共性,在包容中尊重多元,不断深化文学交往与合作,谱写中澳文学交流和人民友好的新篇章。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校长葛班尼在致辞中说,文学创作和交流是深化全球化时代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开展民间交流的重要方式,期待中澳双方的文学交流深入持久地展开,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梅丽莎·卢克申科、丽莎·戈顿、迈克尔·法雷尔、费利西蒂·卡斯塔尼亚、卢克·卡曼、金婉婷与中国作家徐则臣、周晓枫、韩松、唐家三少、霍俊明、鲍尔金娜就疫情背景下,文学与世界、灾难,文学与人性、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后疫情时代,文学创作应承担何种责任等话题展开了交流探讨。

尼古拉斯·周思表示,疫情激发人类重新思考自身的身份,让作家思考如何探索全新的创作方式,以及如何让古老文明的精神滋养现代文明。

徐则臣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化遭遇逆流,并改变了人类对于全球化的想象。作家们不得不重新打量自身的传统,进一步探究当下创作跟源远流长的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次对话会是一次温暖的交流。很多交流合作因为疫情停摆,而文学没有停止,文学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不会停滞。文学应当与人类一道共克时艰,使人们努力寻找新的方法,由此诞生出新的自由。

梅丽莎·卢克申科和卢克·卡曼认为,澳大利亚山火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产生,证明对自然的无视会将人类推入毁灭的深渊。人类要尊重自然,重建和谐、平等的文明,也要重视和加强人类反思与合作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

周晓枫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奉献谈到文学创作。她说,医生的手修补肉体,作家的手解剖灵魂。作家的笔就如同医生的听诊器,需要去探测人性隐藏的幽微之处,从中倾听灵魂的力量。作家应与医生一样,葆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费利西蒂·卡斯塔尼亚谈到,关于疫情的创作应该经历时间和空间的沉淀。小说不是对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简单回应,而要帮助人类用更复杂的方式观察社会、思考人类自身境遇。

韩松发现,科幻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反省人类生存处境的思维方式,在2020年十分活跃。科幻更像一种国际语言,探讨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但科幻并不是单纯的预言和前瞻,也不仅仅是未来学和社会批判,它是思想与审美的结合,它让人在困境中重新点燃开创未来新世界的激情和兴趣。

唐家三少向澳方作家介绍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他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网络文学作为全新的写作方式,依靠网络的共享性,保持与读者的紧密互动。疫情期间,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交流并未因疫情阻隔,因此可以持续不断把丰富多样的故事带给读者,满足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文学爱好。

霍俊明说,优秀的诗人应该将个人日常经验转化为共时意义上的人类经验,以获得感人至深的人性深度与跨越时空的精神势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疫主题诗歌在诗学和社会学的深度对话中重新激活了诗人关怀现实的精神。

鲍尔金娜分享了自己年初在澳洲的经历。她说,在疫情背景下,文学与电影、音乐等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无数生活在隔离中的人们对抗孤独和焦虑的灯塔。

丽莎·戈顿认为,文学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彼此交流共享的国度。金婉婷表示,在全球化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学会理解个体自由与集体自由的辩证关系。迈克尔·法雷尔录制了诗歌《看见光环》的朗诵视频,表达对此次对话会主题的思考。

(康春华)

2020-12-11 1 1 文艺报 content57734.html 1 中澳作家对谈疫情下的思考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