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时代需要传统音乐“哥伦布”

——写于《智化寺京音乐》出版时 □邵晓洁

20世纪30年代,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在所撰写的中国音乐史专著中说道,中国隋唐之乐在中国失传而在日本得到传存。十余年后,在北京市霞公府15号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演奏晚会,用事实驳斥了他的这一论断。这场演出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可思议。演出由老舍先生主持,台下的百余名观众是当时北京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有丁西林、吴晗、叶恭绰、赵树理、周叔迦、巨赞法师等。与台下观众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台上的演出者来自长期处于社会基层、北京各大寺庙的十几位艺僧。然而,他们演奏的却是此前不为学界所知,但默默传承了500多年,之后被当今学术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智化寺京音乐。

在北京的数百座寺庙中,不乏年湮代远的古刹和影响深远的名寺,如潭柘寺、卧佛寺、法源寺、戒台寺等等。“资历略浅”的智化寺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在这座寺庙中,艺僧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甚至可以担当住持。几百年间,27代艺僧按照传统的传承方式、严苛的传承制度、严酷的训练方式、严格的艺术标准,将历史久远的智化寺京音乐传存下来,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遗绪。

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曾经将音乐家对智化寺京音乐发现的意义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中国音乐界的“哥伦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两位学贯中西的音乐学泰斗杨荫浏和査阜西。

1953年2月10日,在对佛学颇有研究的音乐理论家潘怀素、中国佛教协会巨赞法师的引导下,査阜西和杨荫浏先后走进智化寺。他们与艺僧深入交流,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细致全面的学术考察。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没有能力生产先进的录音设备,必须全部依靠进口,因此,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购买手续使得国内罕有机构能够拥有如此高级和专业的设备,幸运的是,音乐研究所拥有一台当时最高端的美国产钢丝录音机。杨荫浏和他的同事用这台录音机先后数次对艺僧们的演奏进行现场采录。考察以后,査阜西写给智化寺艺僧一封长长的书信,信中极大肯定了智化寺京音乐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价值,高度赞扬了艺僧们在长期饱受苦难、备受歧视的窘境下,对代代相传的智化寺京音乐的坚守。杨荫浏从历史、传承以及律、调、谱、器等方面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并油印成册。这是智化寺京音乐第一次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在学术界面前,这次出现也使得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揭示。几乎是同一时期,法广和尚在智化寺如来殿藏经阁中发现了清康熙三十三年祖师永乾抄录的《音乐腔谱》,这又是何其重大的发现!査阜西和叶恭绰亲自为此谱重装、作序、封面题写和撰文。这一发现后来被音乐界认为是“20世纪中国音乐文献收集的一个重要事件”,其意义在于,它向艺术界和学术界发出了重要提示,那就是蕴藏于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遗存是何等重要和丰富,应当予以重视、尊重、搜集、整理、研究和学习。

20世纪50年代初的这次智化寺京音乐采访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分析与记录、传世乐谱和历史录音。这是智化寺京音乐一直淹没于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不幸之万幸。更为幸运的是,这批资料一直被妥善保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对于纸本文献的保护,历史录音保存与保护的难度更大。在录音设备和记录载体迭代更替频繁的情况下,为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原始录音,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不嫌其繁、不吝重金,采用各时期最先进的转录和存储设备对其进行转存。这批现存最早的智化寺京音乐录音后来也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时隔70年,当时参加演奏录音的智化寺艺僧均已故去,这批录音资料因而成为绝响。

近期,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复合出版物《智化寺京音乐》,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图录丛刊”之首卷正式出版。这部特殊的出版物中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杨荫浏、査阜西对智化寺京音乐采访研究的第一手学术资料,即油印本采访记录(一、二、三)、智化寺《音乐腔谱》和智化寺京音乐历史录音。其中,智化寺京音乐历史录音为首次全部面世。音乐音响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遗存,是其抢救、保护的重点与难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至今已到27代。在第27代传承人完整继承第26代艺僧音乐技艺的前提下,这部《智化寺京音乐》复合出版物的出版,在向学术界、社会大众呈现目前所知最早的智化寺京音乐全貌之时,还为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恢复传统曲目提供最可靠的依据,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反观智化寺京音乐的发现历程,杨荫浏、査阜西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早记录者。他们率先垂范,走进民间,向民间学习。中国拥有久远的历史文化、丰饶的地域文化、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如此丰厚多姿。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迅猛发达、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传统音乐“哥伦布”去探索发现深藏于民间村落乡野中的传统音乐文化之根,记录和守住传统音乐文化之魂。

2020-12-21 ——写于《智化寺京音乐》出版时 □邵晓洁 1 1 文艺报 content57890.html 1 时代需要传统音乐“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