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行将结束,中国电影人如何坚定创作的真诚与自信,提升自我造血、输血能力,应对后疫情时代行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已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日前,在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学术论坛上,两场聚焦青年电影人的导演论坛分别以“青年世代与文化自信”“电影人的传承与创新”等为主题,邀请李少红、王红卫、管虎、万玛才旦、郭帆、董润年等知名电影导演及李霄峰、饶晓志、滕丛丛、姚婷婷、大鹏、田羽生等近年来活跃在大银幕的青年导演,共同回望从业初心,就疫情后中国电影人如何更好实现与未来对话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以电影抒发共同情感
回顾2020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表示,疫情虽然打乱了生活原本的节奏,但也给电影人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与挑战。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她连续参与了三部戏的拍摄,每一部都跟这一年的经历息息相关。其中一部是同陈冲、张艾嘉合作的关于疫情的女性电影《世间有她》。在她看来,疫情期间女性担负了来自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有很多故事、很大空间可以去表现。另一部《听见她说》也同女性有关,是由8位导演共同拍摄的一部包含8个故事的女性话题独白剧,该剧是根据一档从BBC引进的热播节目进行再创作的。她认为,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创作是这个世界不可避免的重要视角,对导演来说,这也是很有价值的创作体验。此外,她还参与了扶贫题材剧《石头开花》其中单元的拍摄,以致敬在脱贫攻坚中作出伟大牺牲的扶贫干部。对她来说,这些创作与合作“帮助我们回忆这一年共同经历的体验及感受,很有意义”。
《送我上青云》的导演滕丛丛表示,整个疫情期间她都关在房间里写剧本。对“疫情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现在她可能还没有办法拉开更远的距离去评判或者表达,只有先从自身出发感知当下。比如疫情期间,她思考最多的是原生家庭问题。两代人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想、认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冲突,用电影来表现的话,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喜剧桥段。“这可能会成为我的下一部作品”,即一部讲述女性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喜剧。在她看来,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男性视角的喜剧,但女性题材的喜剧还相对较少,她希望能拍好这样一部作品。“当下社会的变化实在太快,生活的重压下有很多无解的、令我们苦恼的东西需要化解,喜剧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导演姚婷婷谈到,疫情后她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今后可以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来反映这一段生活。疫情期间,人们在同一个环境里一起感受过痛苦、焦虑和各种复杂的情绪,在感到痛苦时,她也会主动去找一些现实题材的影片观看,从中寻找人们舒缓焦虑的方法。因此在她看来,电影创作应更多关注真实的人,关注这个时代里人的真实情绪和真实的精神困境,她希望电影能为人们提供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力量与疗愈的可能。
用艺术传达影人初心
从戏剧跨界电影的“80后”导演饶晓志谈到,2020年他同许多普通人一样,曾在疫情里煎熬、焦虑,之后开始奋发图强,有了一些新的向往和新的拼搏、奋斗。回顾自己从一个小镇来到省城、北京的创作之路他表示,在电影里他更愿意去讲述一路走来认识的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新作《人潮汹涌》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起因就是在那部影片中他看到了想要表现的温暖的情绪,这也是作品很打动他的一点。作为电影导演的他,在35岁进入电影行业之前曾做了10年的舞台剧,回顾从业之路,他要感恩多年来戏剧创作思维带给他的生机与普照,更要感恩来自电影前辈的帮助与引导、信任与支持。
“对‘什么是电影’这件事,我一直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导演李霄峰表示。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执导并参与编剧的第一部电影《少女哪吒》面对电影市场时的惨淡,影片在院线排片率不足1%,上映一周左右即“下线”。但是今天,他的新作《风平浪静》已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票房表现。“《风平浪静》本质上讲述了一个‘弑父’的故事。”在他看来,人性是很复杂的,因此电影就有很多路径可以走。“现实主义一方面是一个‘特别宏观的词’,另一方面,每个创作者在对现实的理解上又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而一路走来,他感到,“电影终究是一个属于集体的创作”。
“每个青年导演在拍摄处女作时,从构思、制作再到最后进入市场环节,遇到的问题可能大同小异。比如首先是资金的问题,要想办法找到投资,还要在有限的投资内实现你的想法,这时候信心的建立很重要,另外也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导演协会第五届青葱计划导演训练营导师、导演万玛才旦谈到,现在青年影人的机遇变得更多了,有各种平台可以交流剧本创作,获得更多学习、修改、讨论作品的机会,以及跟各种投资人建立关系的可能。但青年影人不能忘记,“作为一个创作者最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有创作的激情,另一方面要有想表达的东西”。怎么才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影人的激情?怎么帮助他们表达得更加充分,或者能通过更好的方式实现想法,使他们能以更成熟的作品和更佳的创作状态进入拍摄,是万玛才旦亦是近年来许多青年导演作品监制考虑最多的问题。
坚定与未来对话的自信
“一个青年踏上导演之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出自真的喜欢,一定是想用电影说出一些‘真话’并愿意因此而受到各种考验。”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看来,目前整个电影产业的环境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华语电影创投项目的数量已领先全世界,不少创投项目中作品的重叠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电影已到了从“做多”转向“做精”,进入向下扎根、深耕精作、提升质量的时期。“对青年电影人来说,内心产生焦虑、怀疑或者一些不确定的东西,对于成长来说并非都是坏事,自我怀疑有时恰恰是一种自我调整、自我输入营养的方法。”他认为,不管是相信自我、坚持自我还是怀疑自我,又或是不同程度的“顽固”,都只是创作时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既与电影人的成长环境有关也与整个大的电影产业环境有关,而他更希望,新一代导演能有对自己这一代人的文化坚持,“这是属于他们的非常独特的能跟未来对话的东西,也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与继续实现更大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青年影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应尽可能保护他们原创的激情和想法。”李少红说,“一个题材可能一百个导演会有一百个想法,而我们需要尽量用最大可能的宽容,让青年人能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联想到自己当年自主选择拍摄的、精神意义上的第一部处女作《血色清晨》,她不由得感慨,在那样的创作环境下,作为青年人能获得拍那样一部电影的机会,电影厂的老一辈影人给予了很大支持,并从经验、技术上提供了很大帮助。“因此在今天这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我们也有责任和使命将老一辈的艺术执念,传递给更多未来将走上电影之路的年轻人。帮助他们表达最宝贵、最独特的投身电影艺术的那份初衷。”
“现在不少青年创作者一方面有着超越年龄的心理成熟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经验上也特别需要更多帮助与指引,以更好地实现想法。”在同时举办的第六届青葱计划启动仪式中,新一届青葱计划主席管虎在就职感言中说,青年电影人正在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输送新鲜血液,这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自我疗治的重要资源。作为继冯小刚、贾樟柯、张艺谋、谢飞和宁浩之后,青葱计划迄今最年轻的一任主席,管虎表示,从极度自信到极度怀疑再到重新建立自信,自己在其间亦经历了无数坎坷,渡过难关既需要有克服困难甚至享受困难的电影精神,也需要有相互支撑、一起共同做事的同路人。在他看来,今天青年影人的成长既需要才华,也要注重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对行业怀有敬畏之心,也需要有人能为他们保驾护航,从而帮助和激发更多有才华的导演及优秀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