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上来说,浙江作家古兰月自然与金华兰溪人李渔有同乡之感,令她不由自主想要去接近他遥远而亲切的面容。她的《惊鸿翩翩》灵感多溯源于李渔的初名“仙侣”和字“谪凡”,这两个充满仙气的名号与淳朴的李渔之“渔”形成了一个落地闭环的结构,促使她去想象在那个天地玄黄、风云激荡的浊世乱世,这个天纵之才到底经历了什么。因此,《惊鸿翩翩》与其说是“李渔传”,毋宁说是“李渔前传”、“李仙侣传”。
小说运用的是古典的章回体形式,气质却是相当现代的。李仙侣不是只知寒窗苦读的士子,在小说开始时,他是以“在路上”的流浪和漂泊状态出现的。他因与父亲在读书还是经商这一问题上意见相左,便与大哥同行外出。大哥去凤阳采购药材,他受先生李桐之托来到宋城,欲投身于先生旧友、当世大儒卫敬言先生门下。《惊鸿翩翩》并非属于政治,而更在意人间情感的得失与人心人性的考量。小说将李仙侣放置于恩与仇、情与怨、侠与义、爱与死等强烈的情感张力结构之中,让他历经人世的大悲大喜和历史的大起大落,让他独特的品格随着情节的波澜而逐渐呈露出来。李仙侣的外表与其性格/品行恰成有趣的对称:他看似颟顸懵懂,却自有判断;看似潇洒无心,实则知恩重义。更重要的是,他的才华虽如日中天熠熠闪耀,然而无论是在雅集盛会上还是科举考试中,他从不恃才傲物,反而低调谦逊,别有一种让人心安的朴实。这一系列所作所为,将李仙侣的性格刻画得生动饱满而自带强大的修复力。
《惊鸿翩翩》在叙事时段上并不长,只有短短几个月。然而,就在这白驹过隙之间,李仙侣却经历了个人前程与家国命运的翻天覆地之变。从在黑店侥幸逃脱、到跟随林松月去往夕照山庄、到与新朋旧友把酒言欢、到受卫老先生赏识成为其弟子、再到在魏忠贤案中机智脱身,在如蜕如蝶的成长中,那个兰溪县夏李村的天真少年在残酷的现实中认清了自己的人生选择,领悟到了繁华落尽、渔樵耕读的真淳之美,最终完成了漫长的自我教育。在小说最后,当他听着云兮与将自己写的边疆词唱将出来,他感悟颇深。“玄甲浸染血万溅,蹄鸣踏响万里山”,国已如此,人何以堪?从此,他自动解除了“仙侣”和“谪凡”之累,改名为李渔。
《惊鸿翩翩》以情为质地,以事为经纬,起承转合处有危机,跌宕延绵中有转折。我以为,古兰月如此兴浓地为尚未成名的李仙侣立传,并非为了撬动历史的板结处以昭示“真知”,也非以猎奇笔墨获取流量,而是因为,她在这位初涉人世的翩翩小公子身上,见到了清莲般的澄澈洁净。小说中不断出现的从庄子那里借用的“真人”一词,亦可视为清莲品性的别一种呈现。“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如此清淡逍遥,笃定自如,不独为李仙侣所有,更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中,李仙侣度过了沉浮起落的精彩人生,确如惊鸿游龙,美妙高华,令人心生向往。古兰月既熏浸于《闲情偶寄》良久,对李渔的才华生平了如指掌又钦慕有加,或可期待她日后能像《大唐李白》那样,写出一部斑斓、高远、壮阔、徜恍迷离、纵横遨游于天地之间的“李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