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熊,该怎么办?”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装死!”这似乎仍然是一个回答最多的答案。
但每当我反问一句,真的可以装死吗?!即使是小学生,大多数也会喊出来:“不能!”但至今,公众还是不太清楚,遇到熊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喜欢质疑的人会说,我们哪有机会遇到熊啊?!我们国家的熊没有多少了,即使到了野外也很难遇到熊。对城里人来讲确实如此。
全世界现存的熊科动物只有8种,从北至南,依次是北极熊、棕熊、美洲黑熊、亚洲黑熊、大熊猫、懒熊、马来熊、眼镜熊。其中,大熊猫是一种最原始的熊,并且主要以竹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他熊类则为杂食性,对肉类更有偏好;眼镜熊则是惟一生活在南半球的熊。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将北极熊、亚洲黑熊、大熊猫、懒熊、马来熊、眼镜熊评估为易危级(VU);棕熊、美洲黑熊评估为无危级(LC)。过去,大熊猫一直是濒危级(EN),但于2016年降为易危级。最主要的理由是大熊猫灭绝风险降低了,尽管大熊猫的野外数量可能只有2000头左右,但是我国政府对于大熊猫的保护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其他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我们几乎不太可能——至少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加速大熊猫的灭绝速度,甚至很长时间内大熊猫的灭绝风险较低,所以被降级了。但毫无疑问,大熊猫的绝对数量仍然非常低,它们依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熊科动物。
在我国分布的熊类则有棕熊、亚洲黑熊、大熊猫、懒熊和马来熊,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熊类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大熊猫、马来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棕熊、亚洲黑熊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懒熊没有保护级别,过去我们提的很少,但是属于我国固有领土的藏南地区的确有懒熊的分布,所以,它们当之无愧地应该在我国野生动物的名录之中。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活动频繁,栖息地破坏严重,滥捕乱猎现象时有发生,熊掌、熊胆更是传统使用的食物和药材。所以,我国的熊类在野外数量已经比较稀少,甚至已经大面积退缩、消失,在很多地方已经属于“区域性灭绝”。在这些地方,当然也就不可能再遇到熊了。
但如果居住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进入到有熊分布的区域,甚至有的地方熊的种群密度不低,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仍然有不少机会遇到熊。例如,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比较容易见到棕熊;华中、华南部分地区的森林之中,仍有亚洲黑熊的稳定种群。
近些年,特别是在青海省某些地区,很多牧民家时常被马熊骚扰。马熊,是棕熊在青藏高原的一个亚种,亦称藏棕熊、藏马熊;它们会闯入牧民家中寻找食物,并大肆破坏家里一切引起它们好奇的各种物件。马熊走过路过,就会一片狼藉。对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家庭财产构成很大威胁。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不断加强和升级,野生动物保护深入人心,像过去偷猎熊类的事件越来越少,很多地区的熊类种数在逐渐增长,而当地人口若没有及时撤出熊类栖息地的话,那么人们遇到熊的概率就会逐步上升。人熊冲突加剧也将是必然结果。
所以,在野外遇到熊,能够及时应急处理,是人能继续活下来的关键。
遇到任何野生动物,包括在城里遇到你害怕的狗,甚至烈性犬,都不要慌张,不要给动物传递你害怕它的信息,诸如撒腿就跑、大声吼叫、身体躲闪、哭哭啼啼……尤其对于大型食肉类动物而言,撒腿就跑的,往往被归入它的猎物名单。更何况,你根本不可能跑过这些食肉动物。四条腿的动物,或许只有树懒、龟鳖的速度比你慢,我们人类在猪的面前都是跑不过的,否则那些猪科动物们早已经被食肉动物吃灭绝了!
如果你和熊的距离较远,你首先发现了熊,那么你应该及时撤离,不要好奇,不要跟随。在非常开阔的环境下,距离远,但是熊也发现你了,撒腿就跑,一般情况下,熊不会紧紧追随,因为它知道距离远也追不上,顶多它会冲过来威胁一下。这种情况下,通常人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距离非常近了,甚至已经近在咫尺,当然不要装死,不要趴下,不要躺下。站直,慢慢后退,或者举起双手,或者站立抱头。如果真的出现熊攻击人了,比如熊掌拍你,咬你,甚至猛烈开始撕咬,这种情况下,打击熊最脆弱的部位较为有效,例如眼睛和鼻子。这时可以借助随身携带的物件,或者周围锋利的东西,或者直接向它的面部扬沙。
有人说,我会爬树,但这招对于熊基本没用,因为它们比你还会爬树。
此外,不要把后背对着熊或者其他食肉动物。很多猛兽会从后背攻击猎物,老虎、狮子、花豹、美洲狮、美洲豹等等,都是机会主义捕食者,把自己隐蔽起来,不让猎物发现,食草动物没有发现它们,它们才会伺机出手。若很早被猎物发现了自己,捕猎成功率会大为降低,索性不去捕杀。因此,近距离遇到熊或其他大型野兽,和它们面对面反而更为安全。
而对于那些经常跑到居民家里叨扰人类的熊们,则只能提前加固房屋,或者设置防熊电网,将熊与房屋隔离开。
一般情况下,我们无须担心野外的熊类,它们大多数还是怕人的,那些不惧怕人类的个体早已经被人类祖先消灭干净了,剩下的个体基本上会远离人类。当熊离老远嗅到人类的存在的时候,它们通常会主动躲避、退让、离开,不会主动去寻找或跟踪人类。
若你已经知道你将要去的地方有熊或其他凶猛动物出没的时候,一定要与其他人结伴而行,并且准备一些装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开玩笑了,这场景出现在景阳冈的提示牌里。今天,我们肯定无法携带凶器上山或去野外,但携带诸如防熊喷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驱逐熊。
野外遇到熊凶少吉多,但是动物园里遇到熊,可就是凶多吉少了。就在前不久,2020年10月18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上海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遭到熊的袭击致死。我们哀悼逝者的同时,还是应该科普一些知识。
野生动物园的熊和野外的熊不一样。野外,熊独居;家养,熊群居。庞大的熊群就会有等级序位,等级低的可能根本吃不饱,即使等级高的、强势的,也是大肚汉,还是吃不饱的,而且棕熊、黑熊胃口都特别好,无时无刻地都在找寻食物,而且从来不浪费一切它们可以吃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弱势的个体反而更容易攻击误入到散放区的人。
野生动物园应该加强管理,管熊比管人容易,但每年频繁出现的凶猛动物在散放区袭击游客、工作人员,并导致受伤、致死的情况一直在发生。问题如此严重,这种人坐在车里、食肉动物在周围的参观模式应及时改进,甚至彻底取消。动物福利要有保障,但是安全的隔离措施必须要有,才能有效地保障人的安全。因为管理游客更难,所以,应该严禁游客自行开车进入凶猛动物散放区,可由园方提供安全可靠的车辆参观。
曾几何时,熊是远古时代黄帝部落里的图腾。我国古代出土了大量与熊有关的玉器,譬如妇好墓里那些可爱的熊玉器。我们的文化根源与熊密切相关。我们与熊类同域分布,一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的绿水青山。熊类是食物链的顶端,是顶级消费者,它们的存在暗示着生态系统的健康。希望人与熊可以和谐相处,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