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梅川序跋》的文献学价值

□宫 立

2020年上海书展新推出的《梅川序跋》收入了陈子善自2015年起所写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类序跋。它们如唐弢的《晦庵书话》一样,“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集学术性、史料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陈子善作为上海人,在上海生活、学习和工作,始终关注上海的文化态势与文学艺术生产的方方面面。他曾在《上海文学》主持过一个漫谈老上海的专栏,编有《夜上海》《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著有《迪昔辰光格上海》。在他看来,介绍作家在上海常去的电影院、咖啡馆、老饭店、旧书摊,梳理在上海创立的书店、文学社团、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出版机构,关注哪些重要作品在上海刊登或出版,绘制“上海文学生活地图”和编辑《文学·上海·日历》,形成一份生动别致的“上海文学生活游逛志”,将有助于还原上海文学史现场,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再现文学之上海。

陈子善并非只关注上海文学,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郁达夫、戴望舒、邵洵美、苏青、丰子恺、梁实秋、穆时英、徐志摩等数十位浙江籍现代作家他都关注过,著有《浙江籍》。他在《自序》中说,“现代作家祖籍何处,生于何处,长于何处,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和生活经历,与他们的创作有无关联,如有,又是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都很值得研究。”的确如此,作家的家世、学习、感情、生活在作家的文学创作中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命题。此外,关于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徐志摩,他不仅编过不少书,还著有《双子星座:管窥鲁迅与周作人》《说徐志摩》等。陈子善不但关注大陆文学,还关注港澳台文学,编过《未能忘情:台港暨海外学者散文》《你一定要看董桥》等,著有《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

版本、书信、日记、集外文、作家的文学活动都是陈子善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陈子善为徐自豪策划、自印的《金介甫致符家钦书信》作序,不但将金介甫英文著作《沈从文传》的五种简体中译本作了对照,而且充分肯定了这本书信集在研究沈从文研究史、研究沈从文其人其文以及研究《沈从文传》中译本诞生过程的文献价值。这篇序言提醒我们:作家作品存在不同版本,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学术专著)同样存在版本问题,一样值得研究;文学作品的出版过程值得关注,学术成果的诞生过程同样值得梳理。

陈子善在为《近代日记书信丛考》作序时,强调了日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家的日记,如不是刻意文饰,往往比他后来的回忆可靠,却是有许许多多‘隐秘角落’,有待有心人的爬梳和发掘”。他在为《中国现代作家佚文佚简考释》作序时,提醒青年史料研究者在从事集外文和集外书信整理与研究时,要有敏锐的文学史视野,要有准确的学术判断和扎实的文本分析能力。

《梅川序跋》还为我们从事现代文学研究或相关研究给予了不少启示。

关于施蛰存的小说,更多的研究者把大部分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心理分析”小说,但实际上他的历史小说也值得深入研究。陈子善在为日译本《鸠摩罗什的烦恼:施蛰存历史小说》所作的序中,不但高度评价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还关注到施蛰存有过创作“古事长篇小说”《销金锅》的想法,并且当时的《良友图画杂志》还刊登过这部小说的预告词。单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王富仁与柳凤九主编的8卷本《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就收录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50位现代作家的短篇、中篇和长篇历史小说多达175篇,由此可知中国现代作家创作历史小说并不只是个例,而是蔚为大观。鲁迅有过写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的打算,曹禺有过写历史剧《李白和杜甫》的设想,汪曾祺有过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帝》的写作计划,这提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时,不单要关注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历史小说,也要关注这些未能问世的历史小说,也要探究一下鲁迅、施蛰存、汪曾祺等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计划为何夭折。同时提醒我们,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但要关注作家的经典作品,还要全方位地深入研究作家,从而全面地呈现作家文学创作的丰富性。

在为《孙大雨译文集》写序时,陈子善不但梳理了孙大雨翻译莎士比亚尤其是翻译《黎琊王》的经过,而且对胡适、徐志摩在孙大雨翻译莎士比亚剧作中所起的作用作了细致分析,并发现了孙大雨的集外文《〈罕姆莱德〉跋》。陈子善的这篇序可以引发我们不少思考,比如孙译莎剧的韵文体具有怎样的特色,他与朱生豪、梁实秋的翻译又有何不同?田汉、朱湘、徐志摩、曹禺、吴兴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等译者在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史尤其是汉译史上究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陈子善身为学院派,但他与民间文学爱好者、史料爱好者关系也非常紧密,并且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工作。他没有忽视民间史料爱好者的点滴发现,反而多次在自己主编的学术刊物《现代中文学刊》上发表他们的文章。与此同时,陈子善还对民间收藏的史料极为关注。他为王鹏的《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作序时,提示我们,“民间收藏是公家收藏极为重要的补充,对学术研究也是极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的确如此,学术研究看的是成果,是新的发现,作者的身份并不是决定因素。无论是民间史料爱好者的研究成果,还是民间收藏的珍稀文献,都应引起学院派足够的重视。

陈子善将自己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体验和省察融入到了序跋中,翻看《梅川序跋》,读完这一篇篇接地气而又见其真性情的趣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新的愉悦,还有新的感悟”。

2021-01-18 □宫 立 1 1 文艺报 content58325.html 1 《梅川序跋》的文献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