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人们困守家中,在面对内心不断袭来的不安和恐惧时,很多人重新捧起了书,再度发现文学的力量。文学在危难时刻,彰显了比娱乐更强大的力量。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在一个曾经见证了整个明清小说盛世繁华、有着“中国小说之乡”美誉的小城,以“放大文学品牌效应、彰显文化名城魅力”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兴化施耐庵文学节盛大开启。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施耐庵文学节对于热爱文学的人们来说,是个巨大的安慰。关于文学,我们仍有同行者,仍可以互相取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从未没落。或许,正如小说家所言,时代在为文学筛选真正的热爱者。
致 敬
一部《水浒》,千秋峻笔。《水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妙笔著《水浒》的施耐庵有“中国长篇小说之父”的美誉。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小说《金瓶梅》则是根据《水浒传》中的第23回至第26回的内容进行创新而成。后来,《金瓶梅》又惠及《红楼梦》的创作。可以说这个“父亲”实至名归。
施耐庵文学节,正是用节日的方式向这位文学巨匠致敬。
10月20日上午,第二届施耐庵文学节开幕式隆重举行。开幕式后,还举行了兴化籍作家作品朗诵会,声情并茂的朗诵,伴着生动的舞台背景和优美的音乐,给兴化人带来了一场文学和视觉上的盛宴。文学的嘉年华由此拉开序幕。
颁发已经声名远播的施耐庵文学奖,是施耐庵文学节的重头戏。“施耐庵文学奖”设立于2011年,兴化是永久的颁奖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贾平凹、王安忆、金宇澄、李佩甫、陈彦等作家作品先后获奖,其中金宇澄的《繁花》、李佩甫的《生命册》、陈彦的《主角》后来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11月20日下午,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兴化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兴国,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安亚斌,以及施耐庵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代表,获奖作者等参加了颁奖典礼。
最终,阿来的《云中记》、范小青的《灭籍记》、叶兆言的《南京传》、麦家的《人生海海》、叶舟的《敦煌本纪》5部作品荣获施耐庵文学奖。兴化本土作家王玉兰的《玉兰和她的孩子们》获得特别奖。
颁奖典礼上,施耐庵文学节主题歌《千秋才人施耐庵》的发布,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之后,“中国文学之乡”的授牌仪式,更是让现场观众激动不已,成为兴化文学的高光时刻。那一刻,热爱文学的兴化人被文学的光芒照亮和温暖,再次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命运的嘉奖。
在文学节期间,兴化还举行了施耐庵与水浒研讨会和《闲说水浒》读者见面会等。
研讨会上,在施耐庵与水浒研究领域名闻遐迩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交流切磋。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师范大学教授、湖北大学特聘教授石麟主持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作为施耐庵的故里,兴化在水浒研究者和很多读者的心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闲说水浒》是兴化本土作家陈学文深度解读《水浒》的一本专著。在读者见面会上,大家对《水浒》的话题特别感兴趣,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由此也可看出兴化人民对施耐庵、对《水浒》发自内心的景仰和热爱。
《水浒》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兴化这片水乡泽国曾是水泊梁山的灵感之源,后来又成为兴化众多作家的灵感之源。毕飞宇的《平原》、朱辉的《白驹》、庞余亮的《薄荷》、顾坚的《元红》、刘仁前的《香河》、刘春龙的《深爱至痛》、姜广平的《蚌蜒河畔的女人》等都是以故乡兴化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为背景创作而成。兴化的写作者们一直用以文学路上的不断探索、不断精进向施耐庵这位先贤致敬!
传 承
《水浒》一再被重读,读者起初可能喜欢打虎英雄武松,大了就领会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悲情。文学,再现了历史深处的生活,把曾经对生命的感知、体悟传递给后来人。那些像火种一样代代相传的文学,带给人们生生不息的感动和领悟。
文学的边缘化已经是事实,但文学仍然在很多人的心中。施耐庵文学节就是把这份涌动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动和热爱提纯升华,让文学至少在某一刻重回关注的中心,让仍然热爱文学的人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11月7日上午,《秋日的旷远——张清华诗歌朗诵会》在兴化中学举行。毕飞宇、欧阳江河、庞余亮等文坛大咖现场倾情朗诵了张清华的诗。兴化中学数百名学子也共享了这场文学盛宴。
同一天下午,第十九期毕飞宇小说沙龙如期而至。毕飞宇、庞余亮,还有《雨花》杂志的编辑庞羽、任一琼等和众多文学爱好者相聚于毕飞宇工作室。文友们一起讨论了本土作家朱田武的作品《夏娃的百合花》。朱田武是“90后”,是兴化本土作家的新生力量。在兴化,每一个文学新人都会感受到来自前辈的那一份扶持与激励。
施耐庵文学节期间,第十八届楚水笔会暨江苏省2019年度报纸副刊好作品《兴化日报》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中堡镇举行,40多名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楚水笔会已连续举办18届。这在县一级的笔会中是极罕见的,称得上是个奇迹。这么长寿的笔会,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持久而稳定的热情。可见,兴化的确是个文学的沃土。
施耐庵跟郑板桥是兴化的双子星座,交相辉映。在施耐庵文学节期间,兴化还举行了电视剧本《郑板桥》签约仪式,由曾创作过《康熙王朝》等热播剧的作家、编剧朱苏进创作剧本。
从2018年至今,兴化文学课堂已经举办了8期。朱辉、育邦、王春林、余一鸣、梅国云、陈众议等文学名家都曾到兴化来授课。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鲜的文学见解和个人的写作经验,让兴化的文学爱好者提升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正是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学活动,让每个热爱文学的兴化人深埋在心中的热爱浮出水面。绵绵不绝的文脉早就流淌在兴化人的血液里,而施耐庵文学节,让这样一种内心的文学生活,有被看到、被温暖的机缘。
初 心
在兴化夜晚的灯下,有几千人在写作。这个画面想想就很美。在文学日渐边缘的今天,兴化文学为什么能够实现旺盛生长?
文脉悠长是一个原因。历史上星光璀璨,现当代名家辈出,自然地激励着兴化人。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写作者来说,文学并不能带来金钱、名望和地位,他们会在某一次心灰意冷之后选择放弃。
但是,兴化人没有放弃。仅2020年,兴化本土作家就出了2本小说、4本散文。读者签名会、作品研讨会开得如火如荼。大家依然奔走在文学这条寂寞的路上,仍然为出书欢呼雀跃。这种文学繁荣背后,离不开兴化政府对文学的关心和重视。
2009年,兴化市政府联合江苏省作协举办“兴化文学现象”研讨会,提出“兴化文学现象”这个概念。2011年,中国小说学会命名兴化为首个“中国小说之乡”。兴化还建有自己的文学馆,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文学馆。这些来自官方的“文学认同”,给当地的写作者带来一种身份的自觉,让他们走在文学路上多了一些底气,一些自信。
2013年,兴化在儒学广场设立“毕飞宇工作室”。2014年,毕飞宇工作室开设“小说沙龙”,让兴化本土作家对作品的自我要求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毕飞宇工作室的广场书屋建成开放,让文学爱好者多了一个新去处。同时,广场书屋还邀请著名作家义务为中小学生指导阅读与写作,在中小学生的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树起文学的榜样。
兴化还有两份自己办的杂志《兴化文学》和《纯小说》。这让兴化的写作者们有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正是这样的杂志,让很多写作者在艰难孤独的写作旅程中坚持了下来,在这个舞台上建立了自信,然后走上更大的平台。
兴化偏爱那些爱写作的人。兴化市政府设立了文学创作扶持基金,制定了兴化作品签约扶持制度。为了让兴化的写作者能够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兴化还聘请小说学会的作家评论家与兴化青年作家结对帮扶。同时计划实施“兴化作家走出去”工程,拟与江苏文学院合作,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创作人才前往进修。在施耐庵文学奖之外,兴化还有郑板桥文艺奖,其中专设文学奖,面向兴化本土作家,激励他们的创作。
文学是兴化的底色。2020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兴化“中国文学之乡”称号。由此,兴化也实现了从“中国小说之乡”到“中国文学之乡”的华丽升级。
目前,兴化籍作家已有中国作协会员15名,江苏省作协会员80名;有3人4次获鲁迅文学奖,8人18次获江苏紫金山文学奖。“中国文学之乡”实至名归。
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说:“在我市全体文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国内外文学领域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和全市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借助施耐庵文学节这一平台与高端媒体的强势推送,我们一定能进一步放大文学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文学之乡魅力,持续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第二届施耐庵文学节已经圆满落幕。文学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但是她的影响长久地留在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们心里。
“文学初心”永不退场,“文学之乡”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