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正在进入非虚构书写的时代,纪实文学写作对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在精神上要有自觉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行动上要走出书斋,快捷、有力、主动介入现实。近年来,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实文学中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作家们以沉浸式的体验及“田野调查”式的访谈深入脱贫攻坚现场,在一线敏锐地捕捉时代新气象。徐一洛的《山那边,有光》就是这样一部以书写广西贺州土瑶族地区脱贫攻坚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
有精神温度的地方志书写
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实文学是新世纪以来备受瞩目的非虚构写作。作品以具体的人、事、村庄或乡镇为书写对象,作家不仅以时代书记员的身份记录下此地发生的历史转变,还要从一村一地的脱贫实践中,写出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作家们不仅需要有纵深开阔的历史视野,还要有俯身大地的人文情怀,在宏大中细腻地洞察凡人小事,生动地刻画,体现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为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山那边,有光》,作家徐一洛从都市舒适的环境去到条件艰苦的乡村,在贺州土瑶族人生活的沙田、鹅塘两镇下属的6个贫困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面对一个个村庄、一片片土地,听村民口述一个个鲜活故事。作家因乡村的苦难往昔流泪,更被农村这几年的大变化而感动。如何将这些凡人的日常故事转化成文字,给阅读视野开阔的读者群体很好的阅读体验,实非易事。作者的选择是,在对这些人与事的书写时植入一种“雄心”来赋予它更深广的意义——像书写“地方志”那样,呈现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铭记那些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勃发出生命之光的人。
《山那边,有光》由十几个真实的乡村故事组成。不论是靠种植生姜、茶树脱贫的明梅村,还是以瑶绣脱贫的金竹村,又或凭借强大毅力修成公路而脱贫的狮东村,他们村里发生的故事,在全国脱贫路上一定都有千千万万相似的已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但对于沙田、鹅塘两镇的土瑶族人来说,这些可能看起来不那么轰轰烈烈的事,却是个体命运得以改变的巨大开始,这对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意义非凡。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访谈后,尽量摒弃带有故事趣味性的记录和书写,使本书成了有文学性的“地方志”和颇具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
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书写
在读这些扶贫脱贫的人与事时,能清晰感觉到徐一洛在努力地克制修辞的使用,有意让文字呈现出最朴实的质地,甚至可以说是去技术的“裸写”。虽然如此,但仍然可以看出,这些凡人小事凝结着作家对笔下人物炽热的情感。
有个故事写到20世纪90年代,村支书赵转桂当年为了能建自己村的村小,不用走十几里山路到邻村上学,刚刚二年级的他“毅然用稚嫩的肩膀,从老龙冲的土窑往村里挑砖,一次挑4块,一挑就是好几个月。每挑一趟砖,他都要步行好几公里。”以虚构见长的小说家也许可以此为素材,虚构出种种感人的细节而完成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精彩故事,但徐一洛只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当时的情境。作家从话语中心位置后撤,并剔净修辞装点的华美光环,也不进行判断,只如实地记述事情,哪怕这样的记述显得有些粗砺拙笨。
体现真实的情感,打动真诚的内心,呈现“原来的样子”是很有效的书写方式之一。因真实是非虚构写作最核心的要素。
为凡人琐细书写的中国故事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记录大背景下某地发生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为这个变化而努力过、奋斗过的人,包括普通村民和扶贫人员。在第二点上,徐一洛较充分地体现了女性作家细腻的人文关怀和文风,书中有大量故事是讲述草根人物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如凤增贵一家的故事。十几年前,凤增贵结婚时,亲戚都到齐了,眼看土瑶独具特色的婚庆长桌宴酒就要开始了,可凤增贵却是开宴前才求完东家求西家,从邻居处借够猪肉、酒、米、油等方得以顺利成婚,而今他们靠自己努力做生意,不到三年的时间,便把70多平方米的泥土房换成120平方米的楼房,从贫困户变为小康之家。
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干部的付出是不可小觑的,徐一洛当然没有忘记将笔墨留给他们。她写了狮南村的干部赵万兴,多次赴村途中遇险,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扶贫的成绩,他“签订租赁土坯瓦房12户,整治拆除木板危房26间,新建土瑶特色木板房10户28小间,示范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完成。”而韦连军的遭遇更加令人唏嘘,徐一洛一反此前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大量细节:“……那时还没有水泥路,半路遇到塌方,约有几十米长,下面就是100多米高的悬崖,人只能从塌方的地方走过……看看下面的悬崖,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可能就走到这里了。他靠在塌方的差不多90°的泥石上,根本不敢动,后来来了两个村民,一前一后,前拉后推,才勉强把他带过去。走完这几十米,韦连军感觉就像走完了一生,全身冷汗直冒。”另一次更为惊险:“……在一个叫石梯的地方,因为连续拐弯,又下着雨,在一个急转弯且上坡处,官畅稍微一加大油门,摩托车便开始打滑,车头翘了起来,直接往前面百米深的悬崖冲过去,韦连军从后座上紧急跳车,顾不得手机和提包掉到地上,死死地拉住摩托车车尾,在摩托车前轮已经有一半掉到悬崖边的时候,拉住了车子。两个人算是侥幸保住了性命。之后,每次经过那个地方,韦连军依然心有余悸。”文本中还特意附上了谢冰、谭志勤、彭达峰、凤接转等干部完整的驻村工作日记,让细节更为真实可信。
脱贫攻坚是时下重要的创作题材,作家关注时代,书写时代,以文学的温度与魅力构筑时代,任重道远又值得期待。《山那边,有光》显然是脱贫攻坚题材中一部有温度、有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