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两会特刊

加强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潘鲁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直以来,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母体和富集地,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创造性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将乡村手工艺等具有生产性质和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从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并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将经济附加价值高、产业关联度广、返乡就业空间大、生态环境友好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好?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

一、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的目标任务。在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措施中,提出“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为乡村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明确了思路和办法。

国家政策出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手工艺人才培养亟待加强。从调研情况看,由于生产生活变迁,部分乡村手工艺“因人而存”,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较少,随着具有独特技艺的骨干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现象仍然严重。此外,多数乡村手工艺人长期没有经过专业技艺培训,专业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然能制作不同类型的传统工艺品,但高手较少。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养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将构成严重制约。虽然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有着系统化的知识储备,但与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还存在距离。因此,贯彻中央部署,加强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解决好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环节存在不足。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日渐式微,不同层面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存在不足,更缺乏对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如高校偏重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对市场的了解及手工实操课程较少;工艺职业学校师资与生源匮乏;企业为追求利润,在员工培训方面对技术要求较高,缺乏美学常识和艺术鉴赏素养的学习;社会培训多依托高校开展较为偏重理论层面的知识与西方造型体系的研究,难以解决学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现有的中小学乡土教材、课程体系和传承模式中,有关传统手工艺的教育教学严重脱离乡村生活文化、城市文化模式,并产生疏离感。乡村手工艺人才在教育培养上存在不足。

(二)人才素质及队伍构成存在不足。手工艺等乡村文化产业中,掌握传统特色技艺的多是年迈的老人,认识水平有限,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萎缩,难以用现代意识去开拓新市场,更难以用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加之一段时期以来中青年劳动力外流,乡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儿童、老人比例大,年龄、文化程度存在局限,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不足,减弱了手工艺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后劲。手工艺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精湛的工艺,也离不开优良的设计、成功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管理等,就此需充实乡村人才队伍,拓展和提升人才能力。

三、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推进乡村文创进课堂。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培养对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人才。一是完善学校教育。政府、乡村文化产业和学校之间建立互通机制,有效突破工艺人才等培养过程中产学脱节瓶颈,完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的产、学、研、创互动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符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举办乡村文创讲习班。鼓励公益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乡村传统工艺等人才,举办有关工艺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文化讲习班等,只要农民有需要,都可免费参加学习,培育壮大乡土人才队伍,提高文化和经营能力。

(二)建设乡村文创孵化器。乡村振兴和城市原创一样需要有创意的平台和文创相关的孵化器,可在条件充分的地区设立“乡村文创孵化器”,借鉴城市文创孵化机制,统筹官、产、学、研、银行、风险投资的广泛渠道和网络,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提供资金、管理、资源、策划等支持,吸收本地人才和返乡青年,孵化培育植根乡村文脉的原创制造商,并尽可能为在孵企业开拓、挖掘、配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资源,从而完善机制,搭建平台,聚集人才,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三)实施“乡村创客”奖励计划。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并重。一定的精神激励,营造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这一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的价值实现得到政府导向下的社会认同,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加入该产业链,乡村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勃兴。可实施“乡村创客”奖励计划,激励乡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并带动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进入该产业。

(四)开展“乡村美学”课题研发。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适配对接,需要从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可由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乡村文化与生活美学等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和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并深入探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为人才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推动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实现“以链聚人”“以链育人”的人才振兴新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人才培育机会尽量留给农民。另外,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会产生叠加、交互的新兴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功能价值拓展的产业,这将进一步提高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呈现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利益连接、多业态协同的态势,必将推动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实现“以链聚人”“以链育人”的人才振兴新格局。以手工艺产业为主导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介入全产业链、价值链,打破体制壁垒,多方协同,引导工艺美术行业和产业园区、企业与高校、政府与高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在科技、创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支撑。

(六)改革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国培计划”,构建乡村教育体系。乡村教育复兴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国培计划”,首先要改建、扩建一批包括乡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主导的专门化产业人才培养示范校,加大“优校惠教”常态化激励政策,引流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地接受乡土教育。同时,筛选一部分试点高校,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实施“精准育才”,试点高校要以手工艺产业为重点,辅修互联网技术、文旅产业等,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培养质量。其次要进行乡村“国培学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与人事管理制度,尽量吸纳接收民间文化人才进入到乡村“国培学校”,解决其文化身份的问题,保证本土文化的传承,让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懂农民、爱农民、爱农村的文化人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2021-03-08 □潘鲁生 1 1 文艺报 content58896.html 1 加强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