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对地域文学理论的系统梳理

——评李先国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丁杨影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是学者李先国主持的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的结题成果。这里所谓的“越地”,狭义地讲,以现代绍兴行政区划为中心,即今日的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市、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地,外加宁波的余姚市、杭州的萧山区等;宽泛地说,指的是“百越之地”,包括以江浙为核心的广阔南方地区。以地域命名的越文化研究已取得颇多成果,但越地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甚少。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越地的文艺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如王充、阮籍、嵇康、徐渭、王骥德、章学诚等人的古代文论,以及鲁迅、周作人、刘大白、夏丏尊、徐懋庸等人的现代文论,都影响深远。但是,大家在对这些现代名家进行研究时,往往注重他们文学家、教育家等身份,对他们的文论思想梳理得不够。因此,李先国对越地现代文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引论部分介绍了不为普通读者熟知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著作,余论部分从审美与启蒙两个方面论述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其间的主体部分从“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发展论”五个方面考察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这本专著挖掘整理、系统整合了被以往研究者忽视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代表人物的著述,探寻了越地文化的地域风格与精神个性,丰富了越地文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书中还将地域文化研究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在扎实的地域文艺理论研究中丰富了当代文艺学建设的具体内容。

在我个人看来,《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术建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梳理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渊源。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新设文学概论课程等。专著回顾了蔡元培的初衷,认为五四学者并未忽略传统文艺理论的价值。作者认为,越地文艺理论家对古代文艺理论的继承显而易见,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疏、周作人对明清小品文审美精神品格的继承与发扬等皆为实证。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廓清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时代因素。作者认为,蔡元培的新课程设置开启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话语的转换。随后,文艺理论教材、专著和译著大量出版,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术景观。鲁迅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将之作为大学教材,夏丏尊撰述《文艺论》,章锡琛两译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范寿康根据日本美学家阿部次郎的《美学》和伊势专一郎的《艺术之本质》两本著作编著《美学概论》,胡愈之译介了写实主义,顾仲彝编《文学概论》、邵伯棠编《中国文学指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东方杂志》等译述西方理论,蔚为大观。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廓清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范畴。梳理清楚这些主要范畴,就能具体回答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亦即现代越地文艺理论研究者针对文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书中提出,周氏兄弟、夏丏尊及各种《文学概论》对文学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朱自清思辨地考察了创作时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处理原则。周氏兄弟、刘大白、朱自清等以创作实践更新了现代杂文、小说、散文与散文诗的文体观念。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徐懋庸的“文艺修养”论、周作人的文艺“无用之用”等观念则开启了新的文艺功用论。胡愈之的《文学批评——其意义及方法》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较早在中国专门讨论文学批评的文章,周作人提出了文艺批评的“宽容”原则……著者娓娓道来,这既是对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总结,也是对文学理论基本范畴的扩充认知。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研究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认为,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五四文学人脚踏实地践行“文学革命”理论,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其人学理论和“人的文学”,是其文艺理论方面的重大建树。而与越地密切相关的“白马湖作家群体”“浙东乡土作家群体”和“语丝散文作家群体”中,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关系。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总结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特点。著者分析了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从“启蒙论”到“审美论”的变化。对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丰富性的总结,可深化我们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发展过程的认识。

总之,《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为整体性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学遗产的传承与借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基础。

2021-04-26 ——评李先国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丁杨影 1 1 文艺报 content59562.html 1 对地域文学理论的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