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网络文艺

网络文艺评论的 学风问题

□李 立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不仅在物质层面更是在精神层面悄然改变了文艺评论的生态格局。当下,数字资源的分享比任何时代都更加便利,以前的一些绝版文献、奇缺的艺术作品常能在全球化的数据库中觅得;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互联网沟通了整个学术圈,使疫情之后的文艺评论“网感”十足,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国际化;文艺评论的传播更加快捷,优秀文章很快会被“分享”,互联网不会埋没真正优秀的评论;文艺评论的交叉更为明显,围绕同一个艺术对象,不同方法和视角的评论颇具启发价值。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风问题,并且是当下网络文艺评论不得不认真面对、严肃反思的重要问题。

学风问题的具体表现

网络文艺评论的学风问题首先表现在语言的随意化方面。网络平台现在几乎成为了各种意见汇集的“蓄水池”,网络文艺评论如何让自己的意见与众不同?在语言风格上“做文章”的言说随处可见。这些“评论”语言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严肃的文艺评论所需要的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拉低了文艺评论的写作水准。越来越多的文娱新闻式、花边小报式、路边传奇式的评论或以此为审美取向的网络文艺评论频频出现。明星的婚恋被评论得“头头是道”,国际政坛风云被分析得“惊世骇俗”,反而像《八佰》中历史的话语讲述问题,《金刚川》中工业与美学的平衡、《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想象力改编等值得分析讨论的文艺问题却被轻易放过了。网络文艺评论语言的随意化、轻浮化、娱乐化遮蔽了文艺创作中那些更值得研究与争鸣的问题。

学风问题还表现在思想的极端化。可以说,语言风格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思想的偏执极端。当理性而冷静的评论被“淹没”,盲从和偏激的评论就会泛滥。比如近两年书法怪象、诗歌乱象层出不穷,但令人吃惊的是,文艺评论不仅“失语”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为“丑书”“射书”“表演性书写”叫好的文章。如此评论如何捍卫审美的尊严?

学风问题还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理论的浅阅读、浅理解与浅运用上。许多网络文艺评论作者并没有紧贴着作品进行分析阐发,美术评论在这方面表现较明显,比如很多词语的使用出现了大而不当的现象。油画作品的评论动辄就是自由奔放、空间转向、时间停滞;中国画的分析动不动就用上了气韵生动、元气淋漓,请问这些特征、风格又是在哪些笔触或局部中体现出来的呢?甚至有时我们会有一种错觉,即评论与作品可能并没有发生关系。理论阐释出现了严重的“失语症”,动不动就照搬援引西方学者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反映出的还是文化的不自信,是对自身学养的不自信。

学风问题还体现在相关学术会议的举办上。不少会议过于追求规模而缺乏学术会议所需要的品格。以前办一个会议,50人以内就很好了,现在似乎人数越多会议规格才越高。当存在感代替了问题意识,社交代替了争鸣,评论成为了华丽的外交,不得不说这是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亟须认真反思的学风问题。

学风问题还表现在青年文艺评论者的心态上。在“不出版,就死亡”的“达尔文主义”思想影响下,青年文艺评论群体看似是一个“弱势群体”。然而对于此,不少青年评论者却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没有认真向内求取而是向外追求,忙着的不是争鸣真理,而是与“业界大咖”搞关系、套近乎,急于成名成家的心态与文艺评论所要求的冷静思考之间出现了严重冲突。无法让自己静下来的网络文艺评论者们,在网络时代是要继续追求带来“存在感”的朋友圈生活,还是以学术为志业写好每一篇评论?面对这个“两难”选题,我真的很想问一句,在传播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青年文艺评论者们是否还能够静下心来,守住评论的初心?

网络文艺评论的初心坚守

如何守住评论的初心?在我看来,加强行业之律、重拾文艺评论的尊严是第一要务。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就职典礼的演讲中提出了“抱定宗旨”。何为“抱定宗旨”?“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今天重温蔡先生之讲话依然感到分外有力。身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就应敬畏文艺评论,坚守文艺评论的学术品格,明确文艺评论的学术本质。文艺评论是学术性的写作,追求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因情而评”和“因理而论”的结合,是感性率真和理性论述的合一。文艺评论的尊严正在于它是由长期的丰富学养、严格的学术训练累积而成的,它不是信口开河、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有虚词没有实体的空洞修辞。文艺评论不是为资本站台、为票房鼓吹、为金钱折腰、为人情媚俗。文艺评论所探寻的是思想的洞见、情感的传递,是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导向,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文艺评论家的立场与态度。

其次,网络文艺评论更需要有“同情之理解”的建设性评论。就当下景况而言,常可见谩骂多于同情,偏执多于理解之文。具有“同情之理解”的建设性评论太少。网络文艺评论虽然因网而生,但它仍然是文艺评论,其使命并没有变,其目的就是“激浊扬清”。抗疫文艺评论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即是一种鲜明体现。对文艺创作如果欠缺“同情之理解”,缺少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批评,那无论是对激励文艺创作而言还是对培育健康的文艺评论生态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此外,网络文艺评论还需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能随便乱“扣帽子”、“打棍子”。网络文艺评论同样需要严肃认真、朴实厚重的学风建设。要改变随意化、轻浮化、娱乐化的用语习惯,不要随意降低文艺评论的门槛,故意以网络语言来迎合。网络文艺评论和传统文艺评论并没有本质不同,绝不能以想象代替论证,以偏激代替讲道理。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地工作是文艺评论需要贯穿的重要原则。

同时,青年文艺评论群体还要守得住寂寞,按捺住对名利的渴望,不坠青云之志。要相信,互联网不会埋没真正优秀的作品与思想,只要努力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文艺评论者真正需要的是向内发力,要真正地读懂经典、吃透理论,老老实实地写文章,理性真诚地思考问题,把理论的适用程度与文艺对象结合起来,用自己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写作。文艺评论是厚积薄发的创作,个人的成长亦是水到渠成的自然。

总而言之,网络文艺评论的学风问题是文艺评论发展过程中一个细微、敏感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反思,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网络文艺评论能够守正创新、健康发展。而惟有守住了评论的初心,才谈得上网络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2021-04-30 □李 立 1 1 文艺报 content59637.html 1 网络文艺评论的 学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