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精彩的人生 深刻的启示

——读张器友教授的《读贺敬之》 □刘文斌

张器友教授的新著《读贺敬之》(红旗出版社,2020年),讲述了集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及文化战线领导人于一身的贺敬之的精彩人生,充分肯定了贺敬之诗歌及剧作中的“宏大抒情”。笔者细读该著,从中获得诸多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向。贺敬之的全部诗情来自历史深处,立足人民本位,具有强烈的社会情怀。这就难免遭到某些尊奉所谓“纯审美”“纯艺术”论者的排斥,他们以不屑的口吻,称贺敬之等一代优秀诗人、作家的创作是“意识形态写作”。对于这些观点,《读贺敬之》一书严肃地指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个问题的确非同小可,它关系到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等重大问题。关于文学艺术,我们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是说,文艺创作中生硬图解意识形态的简单化、概念化作法都不可取,但却不能不认同文艺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亦即意识形态性。其实,“意识形态写作”不过是个似是而非的伪概念,按照唯物史观,文学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等,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恩格斯语)。既然如此,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非意识形态写作”了。宽泛地来讲,任何写作都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具有艺术性的作品生动传神地抒发人民的心声,是一位优秀诗人、作家的责任。这也是贺敬之诗作长期以来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缘由。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新诗发展的正确道路。《读贺敬之》结合对贺敬之及其作品的评论,回顾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新诗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新时期以来,我国诗坛出现过多次关于新诗发展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贺敬之的态度是:“诗像其他所有文艺创作一样,当然应当是多样化和全方位开放的。因而文化行政部门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双百’方针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必须支持和鼓励向一切外国包括现代派艺术的有益成分学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学习不能是不加分析地照搬,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主体性而一切以西方现代派为圭臬。”(《贺敬之致高占祥》)4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青年诗人继承和弘扬现代新诗和古典诗词、民歌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益的东西为己所用,守成而又开放。而且,感受着民族复兴的大气候,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意识到作为中国诗人的主体精神。《读贺敬之》认为,这是有着伟大民族诗歌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环境里的势所必然。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在对贺敬之作品的评价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究其原因,是由于双方的批评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所致。《读贺敬之》利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对贺敬之诗作做了深刻而又独到的解读。张器友认为,既然要讲“美学的观点”,就应该认识到诗歌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既然要讲“历史的观点”,就应该注意到诗歌在社会历史运动中与社会斗争、时代潮流、民族传统之间的关系。张器友意在提醒读者,不能只看到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而且还要看到它的“意识形态性”。换言之,我们要重视诗歌及一切文艺作品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张器友将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放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对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成就作了全面客观的论述,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评论家对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的非议和贬损,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将这一批评的锐器打磨得更加锋利,才能更好地对优秀作家作品进行准确的定位、评论。

2021-05-17 ——读张器友教授的《读贺敬之》 □刘文斌 1 1 文艺报 content59818.html 1 精彩的人生 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