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信息时代的“博物”热

□赵 琦

博物类图书不再小众。不论是常居京东平台童书畅销排行榜前列的《DK博物大百科》,或是表达了中间阶层文化品位的“大英博物馆”系列珍藏本,还是随促销活动热卖的启蒙漫画,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带动下,“博物”已经走向大众。

当下的博物热不是偶然现象,它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取向及其影响下大众阅读需求的转变有密切联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唤起人们学习新知识的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又使得大众更倾向于通俗易懂的知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加大了人们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的难度,因而关于自然的感性经验比宏大或抽象理念更容易打动读者。与此同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激发了人们对深度精神消费的渴望,除了准确性以外,知识本身的系统化程度、思维框架的可迁移能力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都成为读者关心的内容。

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博物类图书提供了一个较优解。博物学是有关自然世界的感性经验,它用一种文学性的修辞去识别和记录江河湖海、草木鸟兽,没有太高的专业门槛,人人都能读懂。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图书大多配有彩绘漫画或高清实拍图,满足了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期待。除此以外,图文结合实现了难度分阶,多年龄段读者的多次阅读、亲子共读令它们更受青睐。

在人们的印象里,“博物”只是关于物的介绍指南。实际上,作者们组织和阐释“物”所采用的视角也提供了读解世界的新方式。《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用对植物的认同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把无数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局部”视为理解华夏文明的钥匙。文化人类学家张经纬则从物质的生产与消费入手,他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把文化向心力和离心力同玉器、青铜器、茶叶、瓷器等物质的流动联系起来,又借助魏晋的书法、宋代山水画等阐释社会时局对文化风貌的影响。尽管它们关联事物的方式或推理阐释的过程不一定被所有人认可,但这些认知模式的确拓展了读者理解世界的维度。

“以物写史”是博物叙事的趋势,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的“博物”尝试用器物打开观察人类社会的视野。“大英博物馆”系列的《世界简史》《人类简史》等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它们的书名令人联想到“简史”和“大历史”,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叙事旨趣和文化立场。大历史、简史站在文明的制高点架构出一套宏大的知识体系,并向读者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便世界观。“以物观史”则意味着带领读者一次次重返前现代的历史现场,借助“人类与他们制造的物品之间那种爱恋与相互依赖的关系”,打破种族、地域、国家、阶级等人为划定的界限。

《大英博物馆人类简史》借助360多件“脸”的艺术作品,从日常饮食、工作、玩耍和仪式、战争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脸”表达情感、关系、意义的方式,以此探究不同社会的文化规范如何在整体上塑造人类的自我表达。《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则将考古学家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的人手塑形的石头定为人类故事的起点,那块180多万年前的手工砍砸器令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和其他研究员确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些非洲祖先的后裔,所有的文化也都从这里起步。因此,人类的共性不仅仅是一种启蒙式的梦想,而且在基因和文化上也都是事实”。

如果说18、19世纪博物学的知识建构还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那么当前的博物叙事则有意识地用不同文明之间跨时空的对话取代共时维度上的竞争关系。而一旦悬置了“野蛮”和“文明”、“落后”和“先进”的评判标准,地方性知识和具体经验成为所有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它们的意义将得以重估。而博物精神也因此在人文领域描绘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理想,它鼓励所有读者不带偏见地看世界。

博物馆是过往世界的遗迹,博物学则是“远方的知识”。这种“无用”往往最能带给人情感的慰藉。购买行为本质上是对更好自我的许愿,拿在手中的纸质读物比电子书和有声书让人更直接地感受到“拥有”了知识和闲暇后的满足。博物馆里来自昨日的文化符码启迪人们“不再从过去和现在的角度看未来,而是从未来看现在和过去”。从预期的未来回望历史,当下就变为“一幅可供主体选择的全景图”。如果放弃“以我观物”的功利主义而让万物如其所是,那么观者就能跳出紧张的物我关系,也在这种全新的观看方式里重新定义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微观层面上有限的抵抗性,表达了人们那种超越功利性的价值评判系统,以及寻找另一种生存状态的隐秘渴望。

对待可能性和差异性的开放心态,也正是博物精神对技术时代的重要启示。技术进步的确降低了偶然性与风险,但过分的技术崇拜将走向极端的算法思维。算法思维试图“运用数据来描述、解释一切客观或主观的对象、关系以及过程”,它假定万事万物都能用数据进行解码和编码。这种盲目的技术自信催生了信息茧房,算法中的人在强化自我认同的同时,也离多元丰富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远。此时,重视感性体验的博物实践或许能凿开回音壁,而那种相信能在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博物精神,或许也能为工具理性指明崭新的价值方向。

2021-05-28 □赵 琦 1 1 文艺报 content59992.html 1 信息时代的“博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