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评论

以电影叙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刘金祥

回顾百年党史,“红色”始终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无论是革命旗帜、革命军队、革命根据地,还是革命政权、苏维埃共和国等,均以红色命名,“红色”成为中国革命的色彩,成为革命信仰、行动和品质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成为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不仅成为了中国文艺作品的重要叙事资源,也成为了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主题。

电影作为一门受众广泛的综合性艺术,在发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影艺术创作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作为重要使命,在持续不懈的文艺实践中,促进红色电影话语体系的完善,用艺术的形式描绘红色精神图景,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互动互恰的关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劲健的文化张力。由红色遗产、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构成的红色文化,承载和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彰显着我们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品格。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在弘扬民族精神、再现历史景观和挖掘文化心理等多重向度中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促进红色精神与大众情感的融汇,既倡导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契合大众传统的审美和接受心理,更成为红色文化统摄下我国主流电影叙事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红色题材历来就是我国主流电影的重要表现内容。不同时期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不少都采用“横切”方式对历史予以展现。比如选取党史中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抉发和状绘,以此唤醒历史记忆、激发观众审美感知。我党百年历程中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迄今绝大部分已有相应的改编电影作品,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更是被不断地叙说和反复演绎。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大渡河》《长征》《西安事变》《百团大战》《重庆谈判》《巍巍昆仑》《风雨下钟山》《大决战》《决胜时刻》《开国大典》(以电影展现的历史时间为序)等影片,便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若以建党、建军、建立新中国三个电影艺术叙事的中心节点进行观察,可看到,每逢重大历史节点,红色题材电影创作尤其会呈“井喷”态势。

回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创作,《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上甘岭》《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生成于特定时代文化土壤的红色影片,不仅在大银幕上树起了一座座红色文化的艺术丰碑,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精神追求与道德理想。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闪闪的红星》《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大浪淘沙》《保密局的枪声》《高山下的花环》《百色起义》《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红色恋人》《黄河绝恋》《国歌》《共和国之旗》等影片,作为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红色文艺精品,在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承续发扬的同时,着重打磨故事情节、雕琢作品细节,形象地解读并艺术地诠释了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故事,找到了红色电影走向大众的新的叙述策略和路径,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像记忆。

进入21世纪,红色电影创作再度掀起新的高潮,艺术水准也迅速攀升至新的高度。《横空出世》《生死抉择》《紧急迫降》《集结号》《袁隆平》《风声》《智取威虎山》《古田军号》《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夺冠》《血战湘江》《金刚川》等形质俱佳的红色影片,在充分考虑当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力求真实反映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有力地彰显了红色文化基因在新世纪电影中的延绵传续。这些不同时期的红色电影不仅在我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席位,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引领着主流国产电影的演进与发展方向。这些电影呈现出的审美旨趣与美学追求,体现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审美观的时代特色。由于艺术呈现的方式新异和表现手法多样,即使这些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在人们既有的知识视野内,影片对观众也依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电影与时俱进,在市场化背景下也产生了不少具有较好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影片。如新世纪以来拍摄的《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可爱的中国》《百团大战》《血战湘江》等具有雄浑气象和史诗品格的电影作品,或以壮阔宏大场面再现历史事件原貌,或以精致细腻笔触描摹领袖人物风采,这些作品借助影像叙事追溯和还原革命斗争历史场景,强化了观众的在场感和代入感,展现了新中国几代电影人对红色文化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折射出当代中国电影叙事的理性、成熟和自信。通过影像表达,繁复庞杂的历史被具象化、形象化,唤起了广大观众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和追缅,笃化了人们的历史自觉和制度自信。

如取材于埃德加斯诺的战地采访实录的纪实风格影片《红星照耀中国》,从西方记者的视角讲述红军故事和延安记忆,揭秘“红色中国”的故事,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辉耀中国的西北而且照亮着整个中国,为世界观众了解彼时中国革命的真实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电影文本。又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古田军号》,该片采取了跨越90年历史时空的艺术构思,以军号、毛笔、地图、领章等诗意化符号,展现了革命领袖带领红军战士历经艰难曲折,在绝境中探寻真理火种、开辟革命道路的非凡历程,可谓一部深情回望党史军史、用电影艺术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弘扬主旋律电影精神图景的基调和底色,在历史纵深地带亦展现了普通人和领袖人物的丰富情感。比如富有时代质感的电影《云水谣》《秋之白华》等作品,就更加注重展示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作为仁人志士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的凝结与升华,红色文化还蕴藉着强劲的精神力量和丰沛的人文动能。观照革命先驱情感世界的电影《秋之白华》,一方面摹绘了瞿秋白和杨之华革命爱情的纯真与圣洁,一方面颂扬了革命者献身革命事业的坚贞和忠毅,成功塑造了瞿秋白儒雅浪漫、大义凛然的革命家形象,集中展现了人物坦荡的襟怀、磊落的人格和高洁的操守。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的作品《张思德》,在真实的历史细节与浓郁的时代氛围的呈现下,塑造了抗战时期一个血肉丰满的、充满精神感召力的淳朴军人形象、英雄形象,影片引导观众走近艰窘困苦的战争年代,感受革命前辈戎马倥偬的艰苦生活,强烈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操与情感共鸣。

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表达,更是现实的反映,它孕育于革命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彰显出不同的时代价值。纵观我国红色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下,红色电影对党员英雄人物的塑造经历过几次明显转变,随着时代发展,对英雄形象的塑造由对人物外在环境及表现的摹写不断转向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发掘。但无论如何变化,红色文化所涵纳的奋斗精神一直通过电影实现着传承接力。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一批具有坚定价值立场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霓虹灯下新哨兵》《飞天》《决胜时刻》《十八洞村》《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影片,蕴含着红色文化基因、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突显着英雄主义气质,在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坚定着国人的爱国信念与文化自信。对于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成长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一代青年而言,这些红色电影赋予了他们正向成长的精神养料。电影所传承的红色文化“种子”,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当代青年精神结构的有机成分,成为他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不舍不弃、坚毅前行的力量支撑。

红色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中蕴含的爱国、信仰、坚毅、奉献等精神内核。红色文化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具有历史时代感也葆有现实指导意义。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新创红色影片备受期待,《长津湖》《中国医生》《无名》《东极岛》《排雷英雄》《火神山》《1921》《革命者》《我和我的父辈》《中国乒乓》《平凡世界之全民战疫》《笑着对你说》《开国将帅授勋1955》《我的父亲焦裕禄》等新作将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新时代的红色影片更强调主流价值观表达的艺术性与创造力,通过这些作品,观众或将更深切地感知红色文化的当下意义。

2021-06-25 □刘金祥 1 1 文艺报 content60366.html 1 以电影叙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