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特刊

重温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杨献平

马 烽

西 戎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再次阅读马烽、西戎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扎实的叙述与生动的刻绘之中,所领略到的是一种来自觉醒的、民间的、文学的往事气息,字里行间蕴含的是由强大的精神与信仰铸就的非凡力量。虽然7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但这部小说当中的人物依旧是鲜活的、有灵魂的,从诸多的“吕梁英雄”身上,感受到的是那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反击日寇和伪军的斗争中,体现出了那种天然的、不断增强的,不断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对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方法与策略,令人身临其境。阅读之间,仿佛再度走入了那个充满赤子之心与热血激荡的特殊历史时空。

文学艺术是要唤醒人、鼓舞人、启发人、教育人的,同时也要对世道人心以及人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的表现进行深刻的状写与发掘。在战火纷飞、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文学艺术作品对于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唤醒、鞭策与激励,其力量无疑是强大的。《吕梁英雄传》这部长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其中一部分沿着平绥、同蒲铁路,占领了绥远和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积极号召抗日,并展开行动。由贺龙元帅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广大官兵不畏艰难险阻,千里长驱,奉命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堪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此时的吕梁山区,抗日战争的形势异常艰险和严峻,面对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凶残无耻的日军,人民群众有心反抗,但不得方法要领,后在武工队的领导下,运用我们党对敌斗争策略,民众得以唤醒,自发地组织武装力量,寻找真正的抗日救国力量,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才智都投入到了与日寇和伪军的伟大斗争当中。

《吕梁英雄传》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忠实而又艺术地记录、塑造了那个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群众觉醒之后,舍生忘死,加入到打击和驱逐日寇的伟大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和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吕梁英雄传》的故事背景主要设在康家寨,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普通北方乡村,深处吕梁山区,是千万个中国乡村当中的典型代表。《吕梁英雄传》一书中的主要人物雷石柱、武得民、孟二愣、张勤孝、周丑孩、马保儿、李有红,以及张有才和张有义兄弟等,他们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人物,经由作家马烽、西戎对诸多民众抗日事迹材料与新闻报道的精心萃取和艺术加工,创作完成了这样一部在当时激起民众追求国家民族独立和实现美好理想的信心的长篇力作。书中的众多人物,本都是安分守己的乡野农民,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传统,他们也许懦弱、守旧,甚至有些自私,可在国破家亡、日寇猖獗的非常时刻,一个个挺身而出,同侵略者展开了机智英勇的战斗,尤其是在毛泽东提出的“挤敌人”的方针指引下,以雷石柱等人为代表的乡民自发组织起民兵队伍,在武工队武得民等人的具体指导下,积极而又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对敌斗争。

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实际环境中,想尽一切办法挤压日寇和伪军的“空间”,无疑是一个实事求是、“功效”巨大、见微知著的有效的方法策略。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是我党延续至今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无疑是一个震古烁今的伟大创见。《吕梁英雄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根本出发点,一是真实、深刻、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吕梁地区抗日斗争的真实情况,二是运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宣传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的斗争方式的有效,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小说中的雷石柱,是一个普通而又老实的青年农民,他身上流淌的,是中国农民血液中的朴素的忠义与正直。起初,在日寇扫荡与屠杀之中,他原本病殃殃的,可在武工队武得民的开导与教育下振作起来精神抖擞,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本村组织孟二愣、李有红、周丑孩、张勤孝等人,形成了一支有效的对敌力量。他们既要面对武器装备精良且凶残的日本军队和伪军,还要与以“桦林霸”等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雷石柱这个人物身上,有着诸多的闪光点。当他好吃懒做的老丈人吴为才为了得到日伪军的赏赐,铤而走险去到康家寨,骗自己的闺女回来卖掉换大烟钱的计划失败,再趁机下毒,被李有红等人骗出汉家山。抓到康家寨的时候,面对这个差点要了自己命的老丈人和抗日的“绊脚石”,雷石柱并没有采取有仇必报的惯常方式,而是释放了吴为才,尽可能地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同时也由此唤醒和教育了更多的像吴为才这样的“汉奸走狗”。这一种觉悟是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使雷石柱对做好抗日斗争有了一个更全面和长远的认识,并且能够很好地独立开展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在针对“桦林霸”的斗争中,雷石柱等人采取的方式也是怀柔的。但“桦林霸”与其小妾,多次采用蒙骗、给好处,甚至“美人计”的方式,从个别斗争意识不强的民兵口中套取情报,作为投靠日本人和伪军的筹码。如此一系列的对敌斗争和人民内部斗争交织在康家寨,也使得康家寨的抗日形势更加复杂。

在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总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去勇敢献身,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伟大的斗争当中。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卖身投靠,成为敌人的帮凶。这在《吕梁英雄传》这部长篇小说当中,也有极其明确而深刻的呈现。康家寨的“桦林霸”及其一干利益纠结者,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吕梁英雄传》所书写的,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抗日斗争环境。这也是当时抗日斗争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一种文学手法,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马烽和西戎没有采取“一面倒”的叙事方式,而是充分而又艺术地将斗争的复杂性,尤其是人心的复杂性揉入其中,使得这部小说丰富而立体,给人以切实的鼓舞和教育。民兵康有富原是“桦林霸”的长工,在“桦林霸”的威逼利诱下,无奈说出了“康家寨”与周边村落民兵之间的联络暗号。这个康有富的人物形象,可信性很强,同时也反映了在农民抗日武装群体当中人员组成的多样性。

以雷石柱、孟二愣和武工队武得民等人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日趋严峻的抗日斗争形势之下,自觉团结起来,根据上级指示,在缺少枪支弹药的情况下,自力更生,主动寻找敌人空隙进行伏击,号召和带领广大民众学习炸药提取和地雷制作技术,并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检验和提高,使得民兵力量不断扩大,战术上也获得提高。与此同时,运用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有效地做好了宣传和教育改造工作,团结了更多的抗日力量,使得吕梁地区的抗日统一阵线得到了巩固和强大。由此可见,《吕梁英雄传》这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一个艺术品,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宣传“武器”。

我们党的“文武”力量并驾齐驱,形成张弛有度的“武器”,其强大的力量在抗日战争期间,威力和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成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夺取全面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1945年,周恩来领队前往重庆谈判,将已经出版的《吕梁英雄传》上册也带到了“国统区”,各大书局再版后,在全民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当时许多对敌后抗日不了解,甚至有偏见和误解的各界人士,读到《吕梁英雄传》后,改变了对我们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的看法。这就是“文”的力量,更是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的真实检验和实际效果。

《吕梁英雄传》反映和体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乡村民众从麻木到觉醒,从自发到融入抗日大潮的壮阔历程,运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其不断进步,增强对敌斗争经验,思想觉悟和党性意识不断提高等生动事例,通过全面有机的串联和艺术加工,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的历史得以展现和流传,成为“红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当然,除了对雷石柱等人的艺术刻画之外,《吕梁英雄传》还刻画了刘二则、张忠、吴秀英、孙生旺、辛在汉等一系列人物。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尽管不尽相同,但处在大时代之下,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也都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同胞,是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父老乡亲,其中大多数在党的政策教育下改过自新,站在了人民一边,站在了时代最正确的一面。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也体现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卓越性。

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在的具体时代及其熟悉的环境,尤其是作家对于时代的本质性穿透与理解。《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红岩》等红色经典作品一样,都是反映时代剧变的深刻之作,也都是真正地深入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杰出文学创造。在阅读《吕梁英雄传》过程中,笔者感受最强烈的,是那种无所不在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那些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武装起来的万千民众,在生死考验面前所呈现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强大的政治信仰和精神意志在今天依旧特别能够感染人和鼓舞人。

2021-07-02 □杨献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60499.html 1 重温精神与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