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特刊

新中国的工业文学与《原动力》

□田海蓝 张思一

草 明

老作家草明的中篇小说《原动力》写于1948年,迄今已经73年。草明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新中国的工人阶级的真实故事,写出这部小说。《原动力》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小说,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文学的拓荒之作。围绕它成书的过程也有着颇具曲折的故事。

1947年2月,时任东北局妇委主任的蔡畅同志忽然调草明去妇委工作,帮助整理中国妇女代表团赴法国出席“国际妇女大会”代表的材料。完成任务后,经蔡畅同意,草明于1947年5月初,拿着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介绍信,到向往已久的牡丹江电业局的镜泊湖发电厂去体验生活了。

镜泊湖发电厂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端百余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发电厂李书记和宋厂长向草明介绍了发电厂不同寻常的历史:它曾经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宣传“大东亚共荣圈”、实施“以战养战”的历史产物。在牡丹江临近解放、国民党的接收大员逃跑前,命令工人把发电的机器都破坏掉,工人邹师傅哄骗敌人,故意开水闸放水,让厂房结成坚冰从而保护住了机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城市的照明和工厂的开工都急需要电力的支持,牡丹江电业局长何纯渤等人去镜泊湖发电厂探路, 他们赶到发电厂时,却发现这里的工人们在宋厂长、邹师傅的带领下,早已经把厂房、机器都修复整理好了,镜泊湖发电厂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恢复工作的发电厂,为解放关内地区、为新中国的初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厂长还详细地介绍了那位老工人邹师傅当时是如何带头跳下污水池里捞润滑油,如何带头清除厂房的坚硬的冰块的事迹。草明找到了老邹师傅,可是这位50多岁的老邹师傅直截了当地回答:“事都是大家一起做的呗。”“听说是你带头说服大家一起干的?”草明急于了解事实的真相,“咳,哪里用得着说服,大家干就是了,一干不就把事干完了吗。”草明终于明白:不用再问了,再问邹师傅也是不会说的。因为在这位老工人的心里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劳,他觉得什么事情只有大家一起来干才能解决问题。这也是镜泊湖发电厂给作家草明上的有关中国工人阶级伟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的第一节大课!而想要了解工人,必须首先走进工人的日常生活。草明发现工人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她认为新解放区,特别是处在山沟沟里的交通不便的工厂,更应该办个学习班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她亲自来教工人们学习文化。草明的建议立刻得到了李书记和宋厂长的支持,他们马上就找了一间屋子做课堂。草明不但讲政治课,而且教工人识字、写信、作文、算术,还给工人讲长征、讲延安的故事,每每讲到这些时,全班的工人们都听得鸦雀无声,还有人感动得直擦眼泪。一次下课后,草明发现邹师傅曲着腿在课堂外面的墙根下坐着,草明赶紧扶他起来:“邹师傅,你怎么不到里面坐?”邹师傅不好意思地说:“你还收我这个大把岁数的学生吗?”“你说到哪里去了?你是先生,我才是学生呀!”从此邹师傅和草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镜泊湖发电厂处在深山老林,工人们的生活缺衣少食十分艰苦。于是草明就动员发电厂的职工家属们学习延安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菜、养鸡、喂猪,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工人们的日子也开始越过越红火,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和劳动热情。而这时的草明已经跟工人们相处得越发亲近,工人们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说。由于工作需要,到了8月底她必须回到哈尔滨去,临走时工人们和那些家属们都再三地叮嘱草明:“您可得再来呀!”草明心里热乎乎的,她含着泪水向大家挥着手,她已经舍不得离开镜泊湖发电厂了……

1948年春节过后,东北局宣传部召集了20余名文艺干部开座谈会。宣传部部长刘芝明同志说:“欢迎你们满载而归,在农村、前线体验生活多时,现在到了写出东西的时候了。土改工作还没有结束,前线还在打仗,全国许多地区的人民还没有解放,你们把作品写出来,这不仅对将要解放地区的人民是个借鉴,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了解当年这段伟大而又艰辛的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刘芝明同志当时点了她的将:“草明同志,你准备写点什么呢?”草明犹豫地说:“我没有搞土改,也没有参加战争的经验。我只做过工厂的工作,我写工厂的事行不行?”不料刘芝明同志却很高兴地笑了:“写工厂的生活与斗争当然可以,现在正缺写工厂的书呢!”周立波、马加他们齐声说道:“写吧,写吧,写工厂很好嘛,我们还想看哩!”在大家一阵阵笑声和鼓励声中,草明确定了自己在写作上新的奋斗目标。妇委的蔡畅听后很高兴:“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在妇委写,就在我楼上你住的房间里写吧。没人打扰你。”

一天晚饭后,蔡畅邀请草明下楼来,原来是负责全国工会工作的李立三同志来了。蔡大姐介绍道:“草明现在在这里写作呢。”李立三同志很好奇,问草明写什么。当他知道草明是在写镜泊湖发电厂的工人们的英勇事迹后,高兴地说:“好啊!是该给工人阶级鼓劲的时候了。工人阶级在工业第一线上正是要出大力、干大业的时候。作家就是要瞄准这个形势先走一步嘛!”李立三同志说:“写作限定几个月是很难的,可是,6月份总工会要召开全国各省的代表大会,要是有一本反映工人勇于献身工作,迎接全国胜利解放的书,对工人阶级无疑是个鼓励。所以我也希望你的书能赶上这个大会!”草明听了,决心为大会而努力。

不到三个月,草明就把8万多字的书稿写完了,刘芝明同志请了周立波、马加等几位作家提意见,草明再进行修改,最后定书名叫《原动力》。草明请人把书稿送给李立三同志审阅,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李立三同志就把书稿送回,并且附上一封亲笔信,祝贺草明写得成功。为了赶时间,经过书店出版部门的多方努力,草明的中篇小说《原动力》终于在全国总工会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结束的那一天,带着还未散尽的油墨芳香,送到与会代表每个人的手里。代表们轰动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了一本描写中国工人阶级自己的书,而且写的就是他们的劳动生产、搞建设的事!既感到很亲切,又感到很自豪。上海纱厂的代表汤桂芬说:“看了这本书,今后上海解放了,我们做工会工作的就有了榜样了。”

当时刚从香港回国的郭沫若先生,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小说。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给草明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我们拿笔杆的人,照例是不擅长来写技术部门,尽力回避。你克服了这种弱点不仅写了,而且写好了,写了技术部门的文字,恰到好处,以你的诗人的素质,女性的纤细和婉,把材料所有的硬性中和了……我庆祝你的成功,庆祝这第一部写工人作品的成功。”

而茅盾先生更是高兴地做了一番仔细的比较和研究,他在信中写到“《原动力》拜读过了,写得很好。特别是因为现在还很少描写工业及工人生活的作品,所以值得珍视。……我想我不应该和您绕圈子说客套活。我说,《原动力》是关于这方面的第一部中篇作品,在今天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原动力》在政治上把握得正确,那是一眼就看得见的。其次,它写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那也是毫无疑问的。”

1950年10月16日,草明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参加第二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她的《原动力》和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均被译成英文版,这两部作品成为让世界人民了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真实面貌的最新窗口,这两部中国小说在大会上被各国代表争相购阅的热烈情景,一时间传为佳话。

《原动力》的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东北书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苏北、浙江等中南各省的新华书店纷纷出版了《原动力》,香港学林书店把《原动力》改编为《新文艺连环画》上、下册出版。与此同时《原动力》也迅速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至1953年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德国、英国、日本、朝鲜等国都翻译成本国文字出版。

有趣的是,为工人呐喊与宣言的《国际歌》和《原动力》竟然相辅相成,同时起着激励与教育工人的作用,从而改变了工厂的生产面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第一机床厂。这个厂在北京和平解放后,是由十八九个破烂机械拼凑起来的,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工厂就发展成为新中国机床行业第一个铣床龙头大企业。

第一机床厂的宣传干部张锡同志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一件往事:从市总工会的培训班回来的于万祥师傅,给大家带回来了两件珍贵的纪念品:一件是《国际歌》,另一件就是草明的书《原动力》。他说:“这可是本好书哇!至今描写咱们工人当家做主人搞建设的书,还只有这本《原动力》是头一份的大书呢。大家要好好学习人家老孙头(书中主人公孙怀德),当个好样的主人!”“这是老陕(指毛岸英同志)要点的那种书。当天傍晚,在集体宿舍就响起了一阵阵的《国际歌》。待嘹亮的歌声一落,就又响起了《原动力》的朗读声。仅仅一个多星期,《国际歌》与《原动力》就把大家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模样儿。一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就扬眉吐气,自豪无比。工人们听了草明的《原动力》,一咂摸,一回味,草明在《原动力》中写了旧社会当牛做马的人们成为了新中国主人,把这种新生活的全部亮丽底色描绘出来;而且奉献给了新中国的主人们,激励他们全心全意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如果说《国际歌》是天下工人阶级呐喊与宣言的歌,而《原动力》就是中国本土版本的‘牛马变主人’的一支副歌,因为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主题与描写对象,这是当年工人们爱听《原动力》最直接的原因。”

草明曾说过:“小说《原动力》的名字是书要写完时才定下来的,是根据书中结尾处几个人物的对话自然而然形成的,意在说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动力这样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就在我们写作此稿之时惊喜地得知,草明当年深入生活的牡丹江镜泊湖发电厂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专门建立了一个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原动力广场,定于2021年七一前夕的6月18日举办启动仪式,并同时将演出红色教育舞台剧《原动力》。

一个作家的一部小说在一个企业中,竟然能有这样重大的政治影响和时代作用,这是今天我们这些子孙后代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2021-07-02 □田海蓝 张思一 1 1 文艺报 content60540.html 1 新中国的工业文学与《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