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是抗美援朝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重要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深情眷恋着祖国和人民,在诗歌中,他抒写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记录心底的善,释放出火热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1950年冬天,年仅19岁的章开明和小两岁的弟弟章开晦跟随首批赴朝的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两年后从战场上回来,志愿军战士章开明写下了抒情诗《祖国,我回来了》,1953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未央”。20世纪50年代,未央创作了《祖国,我回来了》《枪给我吧》《我们的武器》《驰过燃烧的村庄》《杨秀珍》等,这些诗歌带着诗人的亲历、体验和思考特征,构思简洁,语言朴素,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激昂明快的情感,尤其是独白式的抒情风格和对典型瞬间的有效捕捉、刻画,直击人们的心灵。
《祖国,我回来了》是未央的代表作,诗人通过简短有力的诗句表达激动人心的场面和饱满的感情。“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远离膝下的儿子招手。”这样的“典型瞬间”,通过“飞一样”驶过鸭绿江和祖国母亲的“招手”呈现出来,诗人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涌上心头,诉诸笔端。然而,归国的心情是复杂的,他视祖国如同“亲娘”,对朝鲜人民也亲如手足。“车过鸭绿江,/江东江西不一样,/不是两岸的/土地不一样肥沃秀丽,/不是两岸的/人民不一样勤劳善良。/我是说:/江东岸——/鲜血浴着弹片,/江西岸——/密密层层秫秸堆,/家家户户谷满仓。”一江两岸不一样的生活,诗人心底升腾起强烈的国际主义情感,这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共同的情感。
《枪给我吧》的灵感源自一次战斗胜利后,清理战场时看到的惨烈一幕。当时,未央刚刚得知弟弟牺牲的消息,诗人把所有的悲伤、缅怀和致敬提炼为瞬间的永恒,定格在了这一幕,让这一幕迸发出雕塑般的光芒。“松一松手,/同志,/松一松手,/把枪给我吧!……/红旗插上山顶啦,/阵地已经是我们的。/想起你和敌人搏斗的情景,/哪一个不说:/老张,你是英雄!/……”一声“英雄”,是对志愿军的礼赞,更是奋进的凯歌。诗人继续描写现场,镜头切换到周围的侵略者的军队。“看你的周围/侵略者的军队/被你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成了肉酱。”“肉酱”与“最后一颗手榴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英雄的形象也顿时生动起来,仿佛激烈的战斗场景在想象的空间中重现了。“你的牙咬得这么紧,/你的眼睛还在睁着,/莫非为了你的母亲放心不下?/我要写信告诉她老人家,/请答应我做她的儿子。”镜头又回到战士身上,通过静止的画面扫描,诗人捕捉到了“咬得这么紧”的牙和“还在睁着”的眼睛,一句“请答应我做她的儿子”,迸发出诗人潜藏着的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带给读者撞击心灵的力量。
《我们的武器》赞颂了志愿军战士以简陋的武器战胜强敌的英勇精神。“‘步枪/加手榴弹、/加一把炒面、/再加一捧雪’/就是我们的武器。”我们的武器与敌人的坦克大炮,构成鲜明悬殊的对比。然而“敌人的坦克大炮/并没有战胜我们,/结果还不得不/坐着十轮大卡车逃跑”。我们的胜利不是武器,而是战士们的英勇不屈。诗人的情感节奏进一步加快,仿佛跟随战士一同乘胜追击,构成了对志愿军英勇奋战过程生动的刻画。
《驰过燃烧的村庄》记录了诗人在战场上奋勇救下一个全身着火的孩子的过程。孩子是战争最无辜的牺牲者,诗人依旧从“典型瞬间”进入诗歌,“那天,/我去送一道紧急的公文,/鞭着马,/驰过燃烧的村庄。/忽然,/一个被火烧着了的孩子,/向我滚来。”“燃烧的村庄”是战争的罪证。“被火烧着了的孩子”既是客观写实,又是情感的升华,是战争之火烧着了无辜的孩子。“滚”字与“鞭着马”构成了呼应,给诗人的愤怒和悲悯找到了依托,诗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此得到延伸。它们激励着战士奋勇拼搏,誓死保家卫国,它们是诗人未央深沉的悲悯。
20世纪60年代以后,未央走进工厂、矿山、乡村体验生活,他在《歌唱你,祖国十月》《井冈山颂》《洞庭湖之歌》《红军当年走过我们村庄》《公社大堤讴歌》等诗歌中,把颂歌献给了为理想倒下的战士、在恶浪中苦斗的勇士和胸怀大志的改革家,奏鸣出一曲音域宽广的祖国颂。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大量使用长句抒情,在层层铺垫、渲染和跌宕、深化的表达中,展现时代发展的巨幅画卷,托出祖国的崇高形象。“这里从前只有爬不尽的羊肠小道,/而今宽阔的公路像玉带绕着山冈。/这里从前点油灯只许用一根灯芯,/而今电灯像满天星斗落在城乡。/这里从前断壁残垣难遮风雨,/而今只见高楼大厦瓦屋砖房。”(《井冈山颂》)通过井冈山的变化,“从前”与“而今”的层层对比,歌颂祖国建设的巨大成绩。《洞庭湖之歌》诗人在洞庭湖上看到鱼米之乡蓬勃兴起的大生产,激情蓬勃,不由得放歌一曲,“啊,洞庭湖!/你这鱼米之乡。/在你身上,/我看到了祖国辉煌的霞光……”《红军当年走过我们村庄》使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情感,抒情色彩浓厚,“红军当年走过我们村庄,/电闪雷鸣震动四面八方,/满天乌云一时散尽,/彩霞万朵映照着朝阳。”《公社大堤讴歌》里,诗人直抒胸臆,“我爱公社的田连阡陌,/春天绿波荡漾,/秋天金光灿烂。/山坡上棉花像白云,/湖里漂着褚色的帆。”《公社大堤》记录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公社大堤筑在江边,/抗击着无休无止的波澜,/一百次进攻,一千次粉碎,/日日夜夜,屹立如山。”“在那雷动的搏斗声中,/架梁盖屋,织网造船,/柳林中传来深情的低语,/山窗里飘出欢乐的笑谈。/在那雷动的搏斗声中,/我们战斗,我们流汗,/八百里洞庭八百里险滩,/八百里红旗红满天。”诗人向祖国的建设者致敬,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由衷的欢喜。
回到乡村以后,未央的创作也由书写抗美援朝转到书写乡村田地,观察乡村的变化,思考乡村的生活,开始从“田地”命运的变迁打量“人”的生活的改变。他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理想和崇高,从乡村的青春活力中感受到“祖国”心脏的跳动,写下了《湖边的生活》《姑娘在堤上眺望》《寄往森林的情书》等诗篇,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伟大变化和获得自由爱情的幸福生活。《湖边的生活》是未央在被下放到农村的那段日子写下的,“我喜欢湖边的生活,/喜欢那刚从湖水里潮涌出来的洲土,/上面还留着枯黄的水草,/新鲜的贝壳,/松软的黑泥,/踩得出油。/向日葵高悬像报喜的铜锣,/棉花铺地如白银盖湖。/……/湖鸭在波涛上追飞,/鲤鱼跃水把你引逗。”一幅幅宁静的画面、一幕幕动感十足的表演,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大潮的歌颂,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祖国母亲的深情依恋。
改革开放以后,未央继续书写新时代的新气象,讴歌祖国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创作了《祖国》《还是这块田,还是这块地》《秋光》《公社大堤讴歌》《书记犁田》等诗歌,用细密的文字构筑起新时代的新气象,编织着人们的欢喜故事。“我喜欢踏着晨光和月色散步,/悄悄地,把我的祖国细看。”(《祖国》)在田埂上,诗人看到了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泥巴发出腐熟的香味,/禾苗像一片透亮的翡翠,/有经验得作田手心中有数:/亩产千斤是保守的估计。/……/还是这块田,还是这块地,/出落得容光焕发,身壮体肥。/是因为有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日夜把它抱在自己的怀里。”(《还是这块田,还是这块地》)“青葱的晚稻正在吐穗杨花,/紫黑的湘莲晒满了禾场,/密实的油茶果要把枝条压断,/成群的鸭子追逐着虾兵蟹将。/……/我们在一角湖边徘徊,/把个体户承包的水面欣赏,/一片荒湖变成了鱼莲宝库,/人均纯利四千!喜讯传到四方。”(《秋光》)这些诗歌勾勒出农村的新人新事,表现乡村生活的巨变,并把乡村生活上升到理想的高度。
未央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生就像一首长诗,他在诗歌中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我想要/珍惜八十年代/每一分钟,/不要让/泡不完的蘑菇/把生命消磨。”“什么我都想要啊/我要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不要一样/那禁锢人的枷锁!”(《希望之歌》)也许经历生死战场的未央,早就看淡了一切,在看淡一切之后却还能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又是极为不易。在散文《我记得那个早晨》里,未央写到:“笔是没有力量的,笔又是有力量的。我们手里既然只有笔,就要把这支笔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从抗美援朝战场到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未央讴歌祖国,礼赞英雄,记录生活,诗歌与他如影相随,他将笔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