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新气象

□张未民

中国共产党与百年中国文学紧密相连的关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进入新世纪,这种关系变得愈发紧密,变得更加成熟。

党对文学的领导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一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领域的领导实践而对文学创作产生综合塑造作用。党的领导往往不一定体现在某部具体作品的写作细节,而是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世界观和文学整体格局及其历史发展。进入新世纪,尤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重要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学总体要求,结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文学工作的“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定位,并就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队伍等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阐释,保持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连续性,又贯彻了新时代的新精神,明确了文学的方向。同时,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物质面貌的进步带动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化,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全面繁荣发展”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感受到的是文学的那种线性的浪潮式的前行,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从魔幻现实主义到新写实,到“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节节推进。进入新世纪,除了底层叙事、日常生活写作之外,种种潮流的依傍和界限似乎都消失不见了,文学创作进入到一种无边的宽阔的多种可能性的时代空间,各式各样的写作交错迭代,传统和现代、写实和写意、推理和穿越、抒情和隐喻、精英和大众、先锋和常态等文学因素无缝链接,作家们获得了全方位自由写作的可能性。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全方位的增量的文学。这不仅结束了新时期之前的那种新与旧、革命与落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淘汰性的减量发展模式,也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以来,虽然不再是人为淘汰的否定式发展,但仍局限于简单的线性积累增量的局面,从而尽可能地利用一切作家、媒介、文体、题材和地域的文学因素,全面开掘文学时空资源,在服务人民生活的同时,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学盛举。如此,我们的文学才不至于从孤单的文学“高地”出发,而是经由偌大的文学“高原”建设,迈向民族复兴的文学“高峰”。良好的文学生态也从这之中变得蓬勃生动,让我们行稳致远,取得文学格局的动态平衡。

作家格局,出现了六代作家共组文坛的景象。这是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难得一见的局面。包括“40后”群落的“归来者作家”、“50后”群落的知青一代作家、“60后”作家、“70后”作家、“80后”作家、“90后”作家,他们共组文坛,又有各自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独特经验,各有所长,其中“60后”“70后”“80后”成为文学的中坚力量。当然,除此还应该注意到已崭露头角的“00后”文学新秀,还有那些已过耄耋之年但依然在不断创作的老作家。其次,新世纪以来,描述文学创作现象,十年一代的代际概念和代际话语开始流行,甚至超过了文学思潮流派的话语。也许在宽泛的意义上,将底层叙事、日常生活叙事、纯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作为代际话语的表述概念结合起来,我们才会看清楚二十年来新世纪文学的大概情形。近年来,评论界已有不少关于“60后”“70后”“80后”文学及底层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纯文学等的专题研究论著,说明这些分类概括还是很有道理的。其三,从作家的角度,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无疑是之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的延续,许多作家在新世纪写出了比从前更成熟更有影响的作品。但是除了这些老作家的创作在新世纪的自身变化与升华外,当他们与新兴的“80后”及网络作家融合,共享一个文学背景时,新世纪文学的整体形象和氛围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作品格局,“量”的繁荣与“质”的追求构成协调格局,是突出的特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年出版文学新书(初版)不到2000种,到2000年增加至8000种,2005年突破1万种,2010年后至今跃升至年2万种以上,其中有4个年份文学新书(初版书)甚至超过3万种。仅就长篇小说而言,2009年新出版达到3000部以上,近几年则有时年出版超过1万部。对于一个文学大国来说,量的规模是很重要的,大数据本身就构成意义。体积的庞大雄伟本身即构成某种崇高审美,比如说起唐代,我们总要记住《全唐诗》收入诗人诗作的数量,因为它可以向世人证明昔时的盛唐景象。对于文学来说,有时候一定的数量本身就能说明某些问题,一定的数量也保证文学作品中会脱颖而出一定数量的优质作品。当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在“质”的方面,也与它的“量”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格局,我们从它们在国际国内的文学大奖上的获奖表现,便可证明这一点。承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叙事的某些作家,正是到了新世纪写出了语言品质隽永的更成熟的作品,在现代汉语叙事语言上臻于更佳境界。

媒介格局,网络文学在纸媒以外的网络媒体上延展出新的文脉,文学的整体于是被分置于不同的媒介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曾希望地摊通俗小说重新在街头书摊上恢复起来,重建严肃的纯文学与通俗小说共有的文学常态,但是最终没有在纸质媒介上实现。然而此时的汉语网络小说却在网络媒体上接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传统。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4.6亿,阅文平台的网络文学作者达800多万。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网络文学收费阅读的技术与机制等问题,成就了由商业化支撑的更为广阔而专业的网络文学。在网络文学整体格局中,网络小说还成为当代影视剧改编的重要来源。此外,新世纪以来,经由影视改编,新时期以来的小说《红高粱》《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解密》等被改编为电视剧,扩大了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文体格局,在新世纪逐渐形成了不同文体间的平衡。诗歌的文体优势在于个体心灵的感应和抒情,因此诗歌越来越多地被诗人们放逐于个体之乡。诗人积极发挥诗歌的自觉意识,让它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新世纪以来文学在各文体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默契,其中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同为长篇叙事文体的长篇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的功能分工,在新世纪以来被精心安排,能够较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长篇小说作为虚构文体,在表现历史记忆中的“中国经验”和现实性的“生活景象”等方面,产生了大量作品。如《赤脚医生万泉和》之于赤脚医生本事,《天行者》之于民办教师等,几乎所有中国特有的生活样本和本土经验,都被小说拿来加以表现;如《繁花》之于沪上弄堂生活景象,《推拿》之于盲人推拿室的生活景象,《主角》之于传统戏曲舞台生活景象,都是小说记叙的对象。当然,小说并不光是“经验”和“景象”,它还有更复杂的命运、人性、想象和悲悯,这也正是小说需要旷日持久的内省和打磨的地方。相比之下,报告文学则是非虚构纪实文体,在有针对性地扭住现实的叙事中与小说的长篇叙事区别开来。如报告文学在针对脱贫攻坚这一重大题材时能够推出一系列作品,与小说叙事形成了互补。《乡村国是》《金银滩》《出泥淖记》《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金青稞》《塘约道路》等,从多侧面反映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文学艺术在新时代的表现对象时说:“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这正是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文体互补格局所反映的整体的“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就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切入文艺论述,把中国文艺的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挂在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同样也展开了自身的文艺复兴史观,将中国文艺的发展融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去创造中国文艺的复兴。这个复兴的历史进程从1848年鸦片战争时开始,到2049年前后,同样是个两百年的历史格局和过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在向未来展开,终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一部分。

2021-07-16 □张未民 1 1 文艺报 content61208.html 1 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