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我们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更是我们的国民自信心、凝聚力极为增强的一年。
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文学创作者,对其中的三句话感触尤为深刻。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三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100年前,有报社曾经发起讨论,想象百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当时有许多名人都来信讨论,但纵然是最乐观、最具想象力、脑洞最大的来信,也无法想象出100年真的过去以后,如今我们国家的富强与进步。
100年前,许多前辈都在为中国谋出路,而这百年来我们走过的路,亦是经历无数坎坷,但重要的是我们虽然走得艰难,但从未放弃。前辈们的100年,让我们从满目疮痍到如今的富强繁荣,接下来的100年,我们要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作为网络文学作家,我们受益于时代,受益于科技,也受益于国家与人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要求,说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创作既要总结过去,也要关注当下,更要展望未来。
近年来我一直创作历史小说,从《芈月传》到《燕云台》,乃至下个月要出版的《天圣令》与下一部《铁血胭脂》,从先秦到宋辽夏,我感受到以史为鉴这一点尤其明显。历史上的事件是过去的,但在未来我们面临抉择时,前人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犹豫与抉择,能够成为我们汲取智慧、增强信心、学习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源泉。
故事是一条船,最好的收获是能带领读者去探索历史长河,去学习思考。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知兴替。看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5000年的历史,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思维方式,历史上每一个走到十字路口的人的选择都可以给我们以参照,那些迂回的经验,实际上也是在给我们探路。
前段时间看《觉醒年代》,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都有一群时代探索者勇敢探路,最后剩下来的只是那些走对方向的人,现在重看前面倒下去的那些人,未必就要被否定,未必就是“愚蠢”和“错误”,他只是探路,去“踩雷”。他们当时为什么走这个方向、选择那种思维方式,依然是值得去探索,去学习,甚至去共情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下一个路口有更多的思维模式,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互联网缩短了所有的距离,让优质的文学与内容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进行传播,但同样对于作家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加深。虽然网络文学体量在变大,从业者变多,产业广泛性在延拓,但更新、创新和突破的压力,也在困扰着作家们。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加深自己的学习思考,深入生活,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鸣,与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