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大会选举潘鲁生为中国民协第十届主席。人民是民间文艺的创作者,生活是民间文艺的大舞台,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凝聚民间文艺强大力量,激发民间文艺创新活力?记者第一时间对潘鲁生进行了采访。
记者:从文明演进和强国复兴的大视野中来审视,民间文艺有何重要价值?
潘鲁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历史的、现实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也是我们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梦想和方向。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从民族的、历史的高度认识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意义、践行民间文艺事业的坚实使命。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属于“根”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种文艺品类和样态,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人民需求和时代呼唤的历史高度、广阔视野认识民间文艺的使命,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认识民间文艺的价值,深入把握并积极实现民间文艺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滋养文化心灵和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的基础作用,深入把握并积极实现民间文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精神的广泛作用,在民间的文艺创作、群众的文艺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与交流中发挥文艺的建设作用,服务建设文化强国。
记者:新时代,民间文艺如何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潘鲁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重视。树立文化自信、守护乡愁记忆、礼敬文化传统的政策部署,在基层发挥了深远影响。
践行民间文艺的文化传承使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进一步团结联络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部署的文化重大工程、重点工作和重要任务。包括高质量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加强新时代我国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创作引导和人才培育,继续推动民间文学的社会普及工作,编纂社会普及读本,开展社会宣传推广活动,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稳步实施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启动民间国宝传播工程,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建档存录,为民间艺人立档存志,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依据和支持。加强与学术界、各级政府的深度沟通与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继续发挥“我们的节日”品牌优势,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形成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宣传系统,增强人民群众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推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要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间文化根脉,守望民族精神家园,使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文化凝聚与创造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记者:您对民间文艺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考?
潘鲁生:民间文艺有历史、有传统,也来自流动的生活,当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民间文艺反映时代、服务生活。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关注和探索如何赋予传统民间文艺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充分激活民间文艺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把民间文艺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
应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激发设计创新产能,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符号性的文化产品。比如,从近年来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总额看,手工艺品占比70%以上,创意手工艺品在全球贸易中有竞争优势。民间文学繁荣发展有助于做强内容产业。当前,5G技术商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发展,将颠覆式地改变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的生产、传递和鉴赏方式。内容制胜、创意制胜,都需要发挥内容创作优势。整体上,我们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加强濒危传统民间文艺的活化与发展,做好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保护和丰富中华传统民间文艺存量,续存民间文艺母本。在保持民间文艺多样性的同时,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传统民间文艺,进一步丰富其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与转化水平,提高对城乡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促进传统民间文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推进传统的民间文艺融入发展中的生活,要使时代的意象、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融入民间文艺创作,传承文化的创造力,提振文化的创新力,使民间文艺充满生机。
记者:民间文艺的人才现状如何?在确保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方面,民协有哪些重要举措?
潘鲁生: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老一辈民间文艺事业的奠基者在深入行进的每一步中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几十年来,培养带动了一批批民间文艺的学术中坚。同时,随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不断加强,民间艺人、传承人、民间文艺创作者和基层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民间文艺的人才队伍呈现新的活力。
确保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民间文艺家协会要从不同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建设,加强研究人才培养,进一步培养有研究能力、有创作水平、有民间文化情怀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建设青年梯队。积极为民间艺人出书立传,帮助他们整理创作成果,为民间的文化推广、技艺传承、艺术创新提供学术支持,积极发挥“山花奖”的引领作用,发展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民间文艺队伍。一直以来,“到民间去”“把书桌搬到田野”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与发展的传统。我们的民间文艺队伍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过硬的素质、赤诚的情怀服务国家、奉献社会,践行好文化的使命。要重视加强民间文艺的传播力度,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宣传,传播文化的种子,培育和传承文化的创造力。
总之,文艺发展需要人才,文艺传统的传承与文艺精品的创作离不开人才,我们的民间文艺事业不仅要关注民间文艺创作的有形的“物”,更要关注无形的品格、情怀和负责传承、研究、创作等工作的“人”。我们要加强队伍建设,坚持立德传艺,切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全面推进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
记者:请您谈一谈民间文艺同人民、同时代的关系。如何更好实现让多彩民间文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潘鲁生:民间文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发展民间文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使人民成为民间文艺的主角,梳理和保护好地方特色民间文艺的群众基础,做细做精基层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有舞台、有热情、有传承、有创造,唱响民歌,创作民艺,传颂优秀的民间故事,不断丰富城镇社区和广大乡村的民间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悉心把握民间文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生活。好的民间文艺作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符合老百姓的兴趣,大家伙儿看了就会有共鸣、有提升,就会拍手叫好。这其中包含深刻的文艺创作规律,要求我们的创作有生活的深度、精神的高度、情感的温度、艺术表达的精度,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文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只有汲取民间的文艺营养,加强有乡土基础、有生命活力、有文脉传承的民间文艺创作,夯实民间文艺的生活根基,才能把民间文艺的服务作用落到实处。
应该说,文化的特性在于日用而不觉,须臾不可离,存在于一个个生动的氛围和情景中。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突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开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民间文艺活动;要进一步把握传统节日、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礼仪民俗作为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发挥其“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特殊作用,使民间文艺成为新时代的心声,成为“中国梦”的情感纽带和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