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生动活泼的中国话剧演出史

□傅 谨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进至今不过100来年,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却充满了跌宕起伏的动荡和曲折。话剧创作演出的参与者们比起其他领域的艺术家,明显具有书写历史的更强烈的自觉意识。因此,在这一个多世纪的话剧历史的讲述中,就有着多元的学术声音。既然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前贤撰写过或全面阐述或只取部分的话剧历史著作,话剧史还有多少空间可供后人继续开掘,可向读者提供新知与新见?

张殷、牛根富编著的《中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面世,部分回应了这些问题,他们用这部沉甸甸的大书告诉读者与学术界的同行,尽管此前有关话剧历史的著作不能说不丰富,然而话剧史仍然还有许多内容一直处于尘封状态,尤其是还从未有人从“演出”的角度出发梳理话剧的历史,而假如我们的视野从作品转到演出,就会发现这里还有一大片新天地,还有太多尚未被人们领略的亮丽风景。

近年来中国戏剧领域形成了历史叙述的新共识——戏剧史仅仅理解为戏剧文学史是不够的,毕竟戏剧在根本上说是一种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演出,它首先作为表演艺术存在,文学剧本的价值固然不容忽视,但只有在演出中,戏剧才真正成为戏剧。然而这样的共识如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有学术的新观点与新见解,都只有体现为层出不穷的新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学术发展的作用。这部《中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以下简称《演出史》)最直观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此,从演出的角度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戏剧的本体,这也暗合了新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在这份政策性文件里,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就明确指出文艺院团应该树立“以演出为中心”的理念。从演出这个维度看话剧,它短短百来年的历史,就呈现出全新的模样。

这部《演出史》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史体例,正如书名所示,它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话剧演出为经,以这些剧目的剧目简介、各类媒体有关这些剧目演出的报道、评论,还包括当时剧团登载的报纸广告等等为纬,编织起以演出为中心的这样一部生动活泼的话剧史。书中精心挑选并摘录了数以百计对当年创作演出的话剧新剧目丰富多样的评论文章,它们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毕竟这些撷自报章的评论,多从评论家们直观的剧场感受出发,这些时人褒贬兼具的评论,让当年各地上演的剧目顿时鲜活了起来,而此前的话剧史,很少如此全面细致地复述这些评论。该书叙述的1937-1945年这个阶段的第五卷内容最为翔实,它分为上下两册,每册篇幅都超过了其他各卷,这是因为这一卷的对象,既是中国话剧高度成熟的时期,又有最多的优秀作品和精彩的演出。其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吴祖光编剧的《正气歌》的演出,从该剧出现的背景、剧目的主要内容开始,作者从当时的多家报刊搜罗了相关评论,并分别按其讨论导演处理、演员表演、演出整体情况、人物性格表现的角度,予以裁剪列举,同时附上剧目图片和新闻报道、广告等等,这是此前的话剧史家从未有过的尝试,而从阅读效果看,这种新的体例是很值得赞赏的。

话剧的历史并不长,然而有关话剧史的观念纷争却一直非常激烈。这些纷争经常是因资料的把握与运用导致,这是话剧研究领域的遗憾,而要弥补这样的遗憾,就需要回归历史现场,尽可能全面、完整和客观地搜罗历史文献,借此建构话剧史的新认知。我们现在所见的这部《演出史》,正因为编著者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尽可能地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才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所涉及与记载的内容远比此前更为丰富的话剧史。尽管在整体框架上看,《演出史》并没有发现新的突破,但是得益于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积年的勤奋工作,还有近年来各地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的开发,《演出史》从20世纪上半叶的各类报刊中搜集了非常丰富的原始资料,当这些资料以图片和摘录的形式呈现在书中时,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会有明显的改观。诚然,我们很少从该书里读到作者挑战前人之说的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新的学术认知的推进,本书的优势与焦点似乎并不在此,但其实从书中所展示的诸多材料里,读者其实是很容易得到自己的新结论的。后人称孔子“述而不作”,我们也不妨将它移用到这里。

比如说,尽管《演出史》仍将中国话剧史的上限定在1907年,但由于该书客观呈现了不少1907年之前上海学生演剧的史料,读者对中国话剧的起源,不难得出与所谓“常识”相异的认识。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演出史》第一卷收录的《醒狮》与1905年第2期“文苑”栏目所载的李叔同诗一首,这是他为沪学会撰写新剧的剧本《文野婚姻》后的夫子自道,资料本身就以最好的方式说明,李叔同之所以会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春柳社演出话剧,是因为在赴东洋留学之前,就已经在上海有过话剧创作的演出实践。《演出史》第二卷,收录了陈大悲有关“爱美的剧”非常详尽的材料,包括陈大悲和他倡导的“爱美的剧”的探索与贡献,并且毫不讳言他们的失败。书里所引用的陈大悲有关“爱美的剧”的反省,有很多令人警醒之语,而他那些责人多于律己的反省,也很能体现他的性格。而经历“爱美的剧”的沉浮,陈大悲、洪深、向培良转向努力介绍西方戏剧,这些介绍还包含非常有价值的心得,无论是他们当年仿效欧美戏剧创作演出经验的理论陈述,还是有关话剧演出应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而不能仅停留于票友水平的认识,直到今天都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殷、牛根富编著的《中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多达六卷七册,共200多万字,话剧诞生100多年来,这是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规模如此宏大的史著。两位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辛劳,只有经年著述的学者,才有最切身的感受。这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学术著作。通过这部鲜活灵动的话剧演出史,历史坦然地向我们展开,有此基础,今人对话剧的学术研究,必将更上层楼。

2021-08-02 □傅 谨 1 1 文艺报 content60973.html 1 生动活泼的中国话剧演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