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伯骥的新书《中国电视观察报告》,以观察报告标题面世,很有意思。观察报告,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观察对象和研究的问题相对具体些,但比调查报告又多了些思辨和理性的色彩,比发展报告少了些数据罗列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于是乎,我想到了盛伯骥是湖南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观察社会、分析大事件的典范。1927年3月,对于农民运动的态度实际是革命的重要问题。一个月后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大革命失败。之前对于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的判断是中国命运生死关头的重要观察。中国电视虽然不是生死关头,但确实面临诸多挑战。盛伯骥的书没有危言耸听,他具体分析了中国电视面临的挑战、问题以及身处的困境。
第一章分析电视的发展历程时,作者专门辟出五个部分——中国电视的融合阶段,深入分析了市场和新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带来的阵容解体、技术冲击,辩证地提出了中国电视的内容守正创新、体制和经营开拓创新的观点。第二章设有中国电视国际化比较一节,从国际和多元文化的电视理念角度反观我们自己。第三章在产业分析一节中,作者讨论了电视台的经营模式和体制问题。第五章则是全面预想中国电视的未来。这些实际上都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前沿课题、时代命题。读到这些,一种忧患意识油然而生,顺着作者的角度看去是涌动的时代浪潮。
观察报告在国际上不乏先例。未来学派的先驱“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资源和环境的问题。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对社会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观察报告,它们影响甚至主导了舆论。当下,碎片化的言论满天飞,固然体现了微传播和大数据时代的繁华,但却更需要深入、理性、系统的观察,没有鞭辟入里、鸟瞰俯视,便只能是庐山中人,不晓得山外山、天外天、溪流何处、潮涌几时?盛伯骥的观察可谓正当时。
本书的观察有历史的纵深,是从电视剧诞生的几十年来看的。第一章作者从1958年起,梳理了小众、发展、繁荣、鼎盛、融合五个阶段,乍一看,似乎是在说兴盛衰败的规律。但作者的主张却很积极,他开出的药方是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内容创新,除了在第五章专门论述之外,前四个章节里无不渗透着一名实践者的创新智慧和政策建议。笔者以为,第四章中关于中国电视模式研发和网化分析是具备整体观察分析价值的,作者在书中已经从总体上提出了问题并给予研究思路,完全可以做更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
对于电视发展的门类,尤其是电视剧,盛伯骥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电视剧风格流派的研究,颇有深度,剧呈八派,尽数风流。细细琢磨,很符合电视剧分布和发展的地域与传播特点。对于从业已久的人,读来亲切,概括贴切。对于新学者,可算是入门的指引。这些经验总结是史论结合的典范,比一些从概念到概念、从西方传播学中复制挪移的理论框架要有价值得多。
本观察报告也深入到了文化层面,这不仅是因为它谈到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更触及到影响电视文化走向、导向和理念的深层问题,通篇看去,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就是市场、网络冲击和体制理念创新。谈到这些,希望读者能够回过头来看看盛伯骥先生写在前面的“我这四十年”,那是一个从业40年,对电视剧有着丰富体验并有着深厚感情的电视人,而他脚下的土地就是湖南卫视。湖南台带给电视界的思考着实有许多。
该书脉络清晰。在市场、受众的变化面前,电视受到的冲击和脉动的节奏是强烈的,书中给出的应对策略和观点是鲜明的。《中国电视观察报告》像是一把引发思考的钥匙,希望它能够打开更多在不同电视“平台气质”、“平台文化”工作着的电视人们的心锁,积极应对中国电视剧面临的时代性挑战、危机、困境、转型、创新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