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外国文艺

“不识字”的雅歌塔

□李 琦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1935年出生于匈牙利奇克万德村庄。1944年,搬迁至克塞格,她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见证了这个边境小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被德国和苏联占领的过程。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童年记忆,使得克塞格多次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在雅歌塔的笔下。1956年,匈牙利发生暴动,21岁的雅歌塔已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带着四个月大的婴儿,和丈夫一起踏上了流亡之旅。一家人来到瑞士避难,在纳沙泰尔市定居。雅歌塔14岁时就开始文学创作,被迫离开家乡,又丢失了心爱的手稿,曾让她痛苦万分。在瑞士,雅歌塔从零开始学习法语,并尝试用法语进行写作。1986年,雅歌塔的首部小说《恶童日记》(Le Grand Cahier)在法国出版,荣获法语作家协会颁发的欧洲图书奖(Prix littéraire européen d'ADELF),续集《二人证据》(La Preuve)和《第三谎言》(Le Troisième Mensonge)分别出版于1988年和1991年,并称“恶童三部曲”,也奠定了雅歌塔在文坛中的地位。2011年,荣获匈牙利文学艺术领域最高奖项科苏特奖(Prix Kossuth)。雅歌塔的作品不仅在法语世界广受欢迎,还被译介成四十多种语言,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谈起雅歌塔在中国的译介之旅,早在20世纪末台湾地区就翻译出版了她的作品。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恶童三部曲”中译本,再次掀起一股阅读雅歌塔的热潮,也让更多中国读者接触到雅歌塔独特的文体风格与文学特色。《恶童日记》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口吻,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讲述了双胞胎兄弟在外祖母家生活的故事。时值战争乱世,二人相依为命,每天互相打骂对方,进行禁食、行乞等练习,以磨练心智。他们偷窃、勒索,几乎无恶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残酷令读者震惊不已。而结尾处兄弟二人的分离,为第二部埋下了伏笔。《二人证据》里,选择留下来的路卡斯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叙事口吻也转换为第三人称。随着情节的深入推进,小镇上其他人物的面貌也随之丰满起来:路卡斯收留的雅丝密娜及其儿子玛迪阿斯、军官彼得、情人克萝拉、镇上的神父、失眠老人、文具店老板等等。跨越边境的孪生兄弟克劳斯的突然归来,推翻了之前的故事情节,一切变得暧昧不明,真假难辨。《第三谎言》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以兄弟二人的视角讲述故事,各种细节又与前两部遥相呼应,尘封已久的童年真相逐渐水落石出……

“恶童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很难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每读完一本,想要解谜、寻求答案的欲望驱使着我们赶紧找来下一本继续阅读。而当三部曲终结,掩卷沉思,一边惊叹于作者的叙事框架,一边感慨其中饱含的深刻内涵。作家在访谈中曾表示,创作《恶童日记》之初,她本是想记录童年时期和哥哥让诺(Jano)的共同回忆,因此最初小说的主人公并非孪生兄弟,而是以“我和我的哥哥”为主语,但是这样的书写未免过于冗长,索性简略成“我们”。在撰写的过程中,整个创作计划不断丰满扩展,愈发难以收笔,直至完成三部曲。至于作品中独特的叙事风格,雅歌塔受到了儿子写学校作业的启发,选择以一种冷淡客观的方式写作。“恶童三部曲”因“恶”著称,雅歌塔也认为自己的“写作是自杀式的”,常常让人陷入悲观,难以抽离。尽管“恶童三部曲”带着鲜明的自传色彩,但同时,雅歌塔也融入了其他人的生活经历。即便如此,如作家所说,现实远比她写的更加残酷,她只是写了一部分。

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雅歌塔《不识字的人》,其中集结了《噩梦》《昨日》《你在哪儿,马蒂亚斯》和《不识字的人》。四部作品并无固定的阅读先后顺序,对雅歌塔不了解的读者可以翻到最后先阅读自传体小说《不识字的人》:小说分为11个章节,分别对应了雅歌塔生命中的11个时刻,叙事手法上多用短句,却清晰有力,还不乏幽默,将雅歌塔如何从一个匈牙利小女孩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的过往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2011年7月,雅歌塔在瑞士家中去世。作为一名在法语文坛占据重要位置的作家,雅歌塔见证了家乡战乱,饱尝分离之苦,使得重回过去、找寻自我身份成为其文学作品中最强烈的表现主题。流亡期间开始学习法语并用法语进行创作的雅歌塔自称是一位“不识字的人”,然而事实上,她用文字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2021-08-04 □李 琦 1 1 文艺报 content61022.html 1 “不识字”的雅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