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人物素材稿
自2006年开始,我参与了多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中2009年结题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我和黄发祥合作完成了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在今年结题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我与黄发祥、江帆、余琛潇合作完成了油画《小平您好》。下面就围绕以上两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谈谈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概括来讲,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从解读选题内涵开始,到创作主题的探寻,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个环节前后相续,互为关联,由此生发出重大题材绘画创作的魅力。
选题内涵的解读
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主要以国家组织创作工程的方式展开。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公布创作选题,因此创作选题的选择与解读成为国家重大题材命题创作中的首要环节。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与《小平您好》,这两件作品都不是在最初的选题阶段就确定下来的。在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初始阶段,自己并没有选择“中共一大会议”这个题材,而是在申报其他选题之后,当时正在组织创作团队的许江院长认为我更适合“中共一大会议”的创作,才开始着手准备。《小平您好》是中国美协在第二轮草图评审后,委托给我们的选题。从这个情况来看,选题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权衡的基本条件是要适合创作者的创作特点。
选题确定后,重要的工作就是选题内涵的解读。2006年我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积极组织大家参与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选题中的“中共一大会议”,只是简要介绍了一大会议的基本情况以及历史作用,其他更为详尽的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的史料收集。我们知道,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先是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举行,会议进行到第五天晚上,因为巡捕房密探的闯入而中止,其后辗转到了嘉兴南湖的画舫完成会议全部议程,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及《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由此来看,这一选题还是有较多表现空间的。我当时所画的第一轮初稿中与嘉兴南湖红船有关,一张是表现一大会议13位代表群像的《红船行天下》,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另一张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一大会议结束后,代表们道别启程的场景。两张初稿在首轮评审中,评委们明确表示,还是应该采用写实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油画的表现力。在解读选题内涵这一阶段,我明确了两点:一是选择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红船的会议为内容。因为南湖红船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标志之一,属于发生在浙江的重大题材,自己作为浙江的作者理应承担;二是确定以写实的手法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油画语言的特色。但是,如何来表现这一重大题材,当时自己的认识尚浅,因而有了后来寻找创作主题所发生的一系列困惑与解困的创作经历。
《小平您好》这个选题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而言是有深刻记忆的。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中断多年的国庆游行再度盛大举行。当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前通过时,一群朝气蓬勃的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了用床单做成的“小平您好”的简陋横幅,引发了人群的欢腾喧闹。这个场面,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很荣幸受中国美协的委托,由我们创作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选题《小平您好》。在《小平您好》创作团队中的年轻教师江帆、余琛潇曾参加第一轮的草图海选,当时他们的构思是表现参与国庆群众游行的北大学生在寝室里秘密书写“小平您好”的场景。两位年轻作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国庆35周年的游行庆典没有切身记忆,对我和黄发祥老师而言,当时游行队伍中出现的情形却恍如昨日,记忆犹新。我们觉得应该以游行队伍打出“小平您好”横幅时的场面作为表现选题的内容,才能更好唤起观众的记忆,让人们重温与小平同志亲如家人的情感。
创作主题的探寻
确定了选题的基本范围及表现形式之后,就是对创作主题的进一步探寻与挖掘。
2006年开始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提供的题材范围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有组织的历史题材创作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一选题的表现形式也更多元,同一选题的表现内容也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中共一大会议”这个选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历史阶段,曾有艺术家创作过相关作品。我希望能在新时代的历史画创作中与以往有所不同,希望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去展现历史事件,塑造感人形象。
在“中共一大会议”选题的构思阶段,主要从“启程”与“启航”两个创作主题展开,从大量的草图中可以见到所经历的颇为艰辛与纠结的构思过程。自己在小稿创作的开始阶段,对于中共一大会议的历史性意义认识尚不充分,总会纠缠一些细节的表现。根据一些回忆资料的描述,一大代表们到嘉兴南湖来时,基本上是扮作游客的模样,然后登船完成会议议程。我围绕“启程”主题而画的草图,想尽办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构思,并且在人物形象以及着装方面已有具体刻画,但感觉上总是显得平淡,很多人无法一眼从构图上看出画的是中共一大会议。因此,在草图观摩阶段,甚至有老师指出:这哪里是一大会议,更像是春游。看来表现下船启程告别的场面,把代表们表现为离船上岸的游客状态,无法展现一大会议所具有的历史感。我不得不转向表现一大代表们上船的瞬间,许江院长提出一定要以“启航”作为表现嘉兴南湖一大会议的主题。在其后的一段时间,我便紧扣“启航”主题,从相对较小的场景空间以及不太多的人物入手,希望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现,但是画面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我在后来的草图中,尝试以较宽的画幅将与会的全部代表以及红船的整体纳入到画面,并且降低视平线,以翻滚的云层、激荡的水浪烘托气氛,画面渐渐呈现出“中共一大会议”是“一场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历史感觉。
回想自己参加全国及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草图评审会所受到的启发,在创作主题、表现形式方面做了大量调整,创作主题从“启程”到“启航”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中共一大会议的认知与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是一个将个人体验与国家、民族记忆逐步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草图才逐步走向成熟,在全国的评审中得到基本肯定并拿到了“中共一大会议”选题。
相较于“中共一大会议”的构思与创作主题的确定过程,《小平您好》的创作草图的进展是比较顺利的。在确定表现国庆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欢庆场面后,我们就开始了草图的绘制。在草图绘制过程中,我们专门去横店影视城请了近20位群众演员,高举横幅来回欢呼跳跃,通过摄像与照片拍摄获得了一些较为生动的人物形象与动态,根据这些资料我们绘制了两张草图,一张表现的是迎面而来的游行队伍;另一张画的是从左向右行进的游行队伍。最终,后一张草图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确定将这张稿子作为正稿放大的基础。这张游行队伍从左至右行进的草图,比较接近大家熟悉的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打出横幅时的摄影机的视角,但我们在画面上降低了视平线的高度,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通过让观画者与画中人物的视平线相近,使观众有融入游行队伍的感觉;再是便于调整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相对集中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大尺幅的画面居多,需要创作者对创作小稿进行反复推敲。这个过程不仅要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创作主题,还要体现形式规律的应用以及光线、色彩的处理,尤其是要处理好人物的安排。这些草图阶段的工作,既是为了正稿绘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做好准备。
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召集的最后一轮的草图审定中,《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草图作为定稿确定下来,当时作为专家参与指导的詹建俊先生还就我在草图中的人物安排指出问题:董必武从小船上大船的姿态太孤立,缺少与旁人的动态呼应。因此,在上大稿之前,我又再度调整了人物的姿态,让董必武身后的年轻代表伸出双手搀扶,使人物之间的动态有所联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从小船上大船的动势,我和共同参与正稿创作的黄发祥老师反复商量,在已经起好单色稿的大画面上,将董必武侧身上船的动态由正侧改成背侧,强化了上船的动势。这次调整使画面增色不少,人物的动态、空间关系都更加合理。画面中,董必武登上大船,其目光看向伫立船头的几位一大会议的重要组织者,并与伸手相迎的李达目光相交,这使得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毛泽东、董必武形成“匆匆上船”的动态,既能反映当时他们作为一大会议参与者的地位,又能让观众一眼就看到两位“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人物。这样的动态也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正登上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意象,使“启航”这一创作主题得到强化。我们在创作中的人物安排走到这个阶段,初步实现了人物塑造的基础,其他就是进一步的具体形象刻画与表现手法的运用。
在具体形象刻画阶段,我们主要参照一大党史资料中的代表照片。代表们的头像照片几乎全是正面,而且大部分形象都有些模糊,但我在草图中的人物安排几乎各种角度都有,这就增加了人物塑造的难度。我们尽可能收集一大会议代表们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着装的照片,以增加代表们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感。再根据形象记忆,到现实生活中寻找相似的人作为模特,按照画面需要的角度以及光线做形象记录,然后对照代表们的照片进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每个人物形象都让我们花费了许多心思。其中投入青年毛泽东形象塑造的时间可能最多。不仅要肖似,还要展现青年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精神气度。 自己曾按照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照片塑造形象,有时拘泥于形似,缺少俊朗的气息,有时画出来又不够肖似,反复多遍,都未能如愿。有一次,朋友带来一张毛泽东1938年左右在延安的头像照片,微微仰起的头像比较接近画面上所需要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而且这个形象更像大家记忆中的毛主席,只是年龄偏大一些。后来,我以这张照片为主,并参照毛主席青年时期形象特征反复调整,基本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小平您好》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有所不同。一大会议中的每一位代表都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其中不少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仅要像,还要神似。而《小平您好》中的人物形象则不需肖似某一个具体对象,重要的是表现出群众游行队伍欢快、高昂的情绪。我们从相关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游行队伍中的群众是由大学生、科技、体育工作者等人员组成。我们将打出横幅标语的北大学生放在画面中央的部分,其他位置则穿插了年龄相仿的青年。通过一些较大幅度的动态组合,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现场氛围。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中,尽管我们找了一些与北大学生人物形象相仿的青年学生作为模特,以及在横店影视城拍摄的一些群众演员的照片,但要真正塑造好人物形象,我们还要展开想象,逐个推敲人物、服装,在反反复复的调整中逐步完成了画面上近40个人物的刻画。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自主发展,也经历了一些动荡。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到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政治、经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中国充满活力地拥抱世界。当群众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时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人群爆发出兴奋的躁动,这一切既出自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更出自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如亲人般的爱戴与感激之情。记忆中当年出现在电视荧屏中群众的表情几乎都是欢快、兴奋、激动的表情,我们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也大都如此。不过画面里有个别人物的表情我们也做了特别的安排与设计,如画面中心位置一位年龄稍长的学生,身着略显陈旧但整洁的中山装,单手举着“小平您好”横幅中间的杆子,他的面部表情稍显凝重,我们希望在他的表情中包含有更多对于生活变迁的感慨。这样的安排使得画面人群的表情更加丰富,使得“小平您好”这一创作主题真正表现为群众的心声。
从自己参与《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小平您好》两幅大型历史画的创作经历来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选题内涵的解读、创作主题的探寻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关键环节中体现出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也是自己创作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体会。其中体会最深的是,作为艺术家在创作中既要考察史实,“深扎”生活,还要具备一种历史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才能获得深切的感知。这是一种态度,也是艺术家应有的温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需要在寻找“历史的真实”的过程中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感动大众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