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专家研讨电影《革命者》:

用创新笔法书写有生命的历史

8月2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电影局)主办、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革命者》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片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电影,围绕1912至192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开,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积极探索改变中国、拯救民族的热血历程,热忱追寻正确革命道路的故事。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发言时谈到,影片以人物为模、以时间为梭、以信仰为重、以创新为美,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片中的李大钊不仅是单独个体,也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建党精神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认为,影片做到了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的较好结合,影片对于在建党百年背景下回顾百年前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思想探索与实践探索的表现,多是通过细节来完成的,例如李大钊在监狱里用手去触碰光,然后回到用手触碰叶子的镜头等,展现了其对自由、对光明的向往。

该片编剧吴兵谈到,38小时倒计时结构的先天局限在于,大家都知道最后李大钊被处死,所以这38小时倒计时的悬念是不成立的,但是它有节奏感,不了解这个过程的人就会很关注。“我很清楚为什么要做这部电影,我们是为了让后人记住100年前有这样的人做过这样的事,才有了100年以后今天的结果。”对于饰演片中李大钊的演员张颂文而言,最难的是如何用当今人的思想去解读当年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李大钊是北大教授,他为什么跑去煤矿做调研?为什么跑去跟老百姓聊春耕?为什么能写下那么多诗?字如其人,一个人敢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表出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当时的心情,这为我了解和研究李大钊当时在想什么提供了重要素材。还有旁人的描述,也为我塑造这一角色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个旁人不是今天的旁人,是当时的鲁迅先生和当时他教过的北大学生,他们为我勾勒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李大钊形象。带着对他的敬畏,尽量去理解他当时做的事情,这是我塑造李大钊角色时遵循的原则。”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结构新巧,在38小时倒计时的主体结构内,散发出孤儿、报童、小偷、妻子、学生、毛泽东、张学良、蒋介石等多条线索,从当时的英雄、枭雄、贩夫走卒、江湖人士、正派反派等各种人物的不同角度折射拼贴出李大钊这一革命先驱形象。该片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有意刻画了李大钊与工农大众的亲近,着重通过多时空场景表现其在不同阶层人民群众中身体力行播撒革命火种的负重前行。“片中,李大钊会热情地请报童吃早餐,嘱咐他不要用有油的手触碰书籍;作为北大教授,他会跑到澡堂与乞丐一同过新年;在社会实践中,他带领学生亲自种田,在田间地头耐心听取老人意见……”专家认为,这些情节有力拉近了李大钊革命情怀与普通人情感世界的距离。也有专家谈到,电影《革命者》在审美风格上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影片对革命浪漫主义、写意风格的挑战。导演徐展雄受到革命电影传统的影响,善于使用不在叙事链条上的影像来创造意义、创造情绪、创造情感,继承并创新了革命电影及其蒙太奇美学的内涵。据悉,《革命者》上映已近两个月,仍有部分影院在放映,《革命者》的呼喊仍在等待更多同路人的应答。(许 莹)

2021-08-25 专家研讨电影《革命者》: 1 1 文艺报 content61372.html 1 用创新笔法书写有生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