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段时间没有看电视剧了,网上热播36集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我被真实感人的剧情深深吸引住了,一集不落地从头看到了尾,看到了一群聪睿精明、顶天立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
温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它常被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形象缩影,有着遍及四海的商人和商品,文人荟萃,亦有壮阔磅礴的大好山河。但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温州纽扣的奇迹,这成本仅仅几厘钱的商品,让温州人做成了亿元产业。
纽扣一词出自周王朝礼仪的《周礼》《礼记》等书,“纽”是相互交结的纽结,也就是扣结。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直到个天昏地黑,不肯更换衣袂;把兔胡解开,纽扣相离”。纽扣作为人类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装用品,虽小,却不可缺。
在温州人眼里,纽扣是有故事、有传奇,也有温度的。我的邻居老王从温州来新疆有20多年了,目前在附近一个商场租了一个很大的柜台,经营各式小商品,品种繁多,目不暇接。在显眼的位置,摆满花样繁多的纽扣,图案有金黄的向日葵、米色的五瓣丁香、红色的玫瑰、紫色的薰衣草……20多年前,他从温州采购来大包小包的纽扣,放在三轮车上,走街串巷搞批发,童叟无欺,薄利多销,而且还“微利”批发。在一件小商品上是微利,批发多了就赚大钱。他说,欺客一次,人家再也不来,哪里还有回头客!老王的生意越来越好,店铺的面积越来越大,这就是他“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秘诀。
还有一则关于纽扣的小故事在温州流传很广。一位女孩在街头开了间裁缝店,生意很红火。一天她正在店里缝补衣服,不经意地抬头看路人时,发现了一位男子匆匆行走着,端庄合体的西服上竟少了一粒褐色纽扣。她追了出去喊道:“先生,你衣服上少了一粒纽扣,我帮你配一个吧。”男子看了看衣服,停下脚步。由于纽扣装饰很特别,一时半会还配不到,女孩急得满头大汗,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从一家纽扣商店翻到了相同的纽扣,缝好后,男子掏出50元钱给她,而她却执意只收了成本费2元。这就是温州商人,执著、坦诚,一个人是这样,一座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厚度和力量。
回顾温州纽扣的发展史,飞旋的时光中彰显着敢试敢闯的勇气和道路自信。那年,两位弹棉郎从外地一家纽扣厂的垃圾堆里觅回来了一堆次品纽扣,居然在桥头镇一销而空。于是,他们果断放下弹棉担子,经营起了纽扣生意,“纽扣大市场”不经意间就此诞生。1981年,当其他人还在田地中苦于贫穷的时候,桥头镇却不断涌现“万元户”,带动了周边乡镇人民致富。90年代以后,镇中心有两幢交易大楼,建筑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摊位达2000多个,放眼望去,各色纽扣,从低档到高档,使人眼花缭乱,似置身在玑珠的海洋里。乡音落在里面,荡起丝丝波澜,浮现出当年的记忆。
王永铮从当年的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纽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大城市的纽扣销售,成为名副其实的“纽扣王国”。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纽扣公司。
柯兴桃的纽扣,员工必须全检,质量过硬,没有丝毫的马虎。有一段时间,纽扣的淘汰率竟然超50%。为了扩建生产线,他又贷款了200多万,并且借了50多万引进了国际质量体系,最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对产品质量如此严格的柯兴桃终于拿下了公安部的制定权,还在2007年拿下了解放军军队换装的纽扣全国独家生产权。
进入新世纪,随着“八八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温州纽扣从经营向制造和创造迈进,以互联网平台为桥梁,以信息化提升上下游供需速度,以数字化管理生产和库存,由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承接的转变。
单价以毫厘计算的小小纽扣,看似是最不起眼的小生意,温州儿女是如何取得先机创立新天地的?温州儿女是在市场经济的火炉边,拉着改革创新的风箱,炼出一份恒心与匠心,用诚信包容、开拓创新的方式抒写了这一段段人间传奇。
温州被称为山水诗的发源地,1000多年前,谢灵运写下众多名篇佳句,将文化熏陶的温润之气千古延续。温州人又将这种温润之气浸润到纽扣之中,便有了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
文化之美洋溢,这座城市在诗意的感知里被追踪。温州全力推进“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加快打造集自然美、经济美、城乡美、生活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五美”新温州。
小小的纽扣,从小的方面见证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见证和折射着温州的历程和巨变。春风化雨,万物生长。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总能在不经意间,写下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