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做“儿童友好型”儿童文学作家

□孙云晓

一般来说,儿童文学作家是最有童心与爱心的人,因为没有童心无法深入儿童的世界,没有爱心难以创作出感动儿童的作品。但是,当我们面对某个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该作品的某些方面并不适合儿童,甚至会误导或伤害儿童。所以,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优劣既有艺术标准也有伦理标准。伦理标准之一就是要看是否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权利,直接而通俗的说法就是“儿童优先”或者“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源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后者是联合国在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决议之后提出来的,即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从1996年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他们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写入政策中,作为城市规划政策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儿童友好”的概念是基于儿童权利的思想。例如,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是儿童或未成年人,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几十项权利,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也是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之所以将“儿童友好”的概念引入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文学本来就具有“儿童友好”的天性与本质,却也有可能以温柔而艺术的方式误导儿童。

首要的问题是价值观的误导。儿童文学研究者方卫平说,有些作家的价值观和儿童观是混乱的,有一位作家在作品中竟然借某少年的口说,“什么是最有本事的人?要么成为老板,要么成为银行家。”在作品中,自然会写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但如果作为正面的人物与观点,则需要慎重,因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更有可能成为儿童追寻的偶像或榜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发现,榜样的影响力在小学五年级达到高峰,偶像的影响力在初中二年级达到高峰。不管作家是否愿意,你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其中的人物便可能成为儿童的榜样或偶像,你能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社会生活充满挑战,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复杂多样的。在描写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是与非,需要作家准确地分辨与引导。我读到一部作品,讲述家庭脱贫致富的原因,是从家中的小女儿做形象代言人开始的。显然,这是作为成功的秘诀来写的,并且大加渲染。这不是对儿童读者的误导吗?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一万多字,被称为是“长出牙齿的保护法”,如果以此为标准会发现,不少作品存在违法或误导未成年人的描写。例如,有一篇作品描写小学生的生活,其中写小学生多次出入网吧,似乎是正常的生活一样,没有一个字评说这是不当甚至是违法行为,这就是对儿童读者的误导。

未成年人之所以要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是因为他们既是弱小的,更是在成长中,需要最有质量的营养,这对儿童文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包括真善美和知识的准确等等。我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来反思一下吧。我的长篇儿童小说《金猴小队》曾经被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8集电视剧,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但我一直对其中一个细节担忧,就是一个肥胖儿童的减肥方法。当时,我经历了一次减肥,自认为有效,就将这个过程写进去了,包括减肥期间不吃主食。后来,向营养学家请教才知道,不吃主食的减肥似乎有效,对于健康却是有害的。显然,我写过的这个知识细节是不科学的,如果孩子模仿,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在该书再版时我做了认真修改。

可想而知,如果进行严肃的反思,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可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当确立了“儿童友好”或“儿童优先”的原则,儿童文学作品可能更适合儿童的需要,即使一些经典作品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在创作和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将面临许多尖锐的挑战,但为了儿童,必须勇敢面对,因为“儿童优先”或“儿童友好”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原则,一个由《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的法律原则。

由“儿童友好”谈开去,还会发现一些更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值得关注。不久前,我与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授讨论。大家认为,如今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存在偏情感性而忽视理性的问题。追求“真情实感”自然是对的,但是忽视理性的分析引导,则需要警醒。儿童文学创作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其实,中小学生时代就需要学会准确地描述事实和分析原因,如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有关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儿童友好”,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儿童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简而言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富有创造力的文学,如果能够确立“儿童友好”或“儿童优先”的坐标,更有希望成为真正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夜深人静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家需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一个“儿童友好型”的作家吗?儿童文学编辑也需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一个“儿童友好型”的编辑吗?

(作者系中国作协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2021-09-06 □孙云晓 1 1 文艺报 content61506.html 1 做“儿童友好型”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