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少儿文艺

长篇童话诗因何匮乏

□严晓驰

童话诗是儿童诗歌的体例一种,意指以幻想性叙事为主的诗歌类型。长篇童话诗不仅在篇幅上区别于一般童话诗,在结构与叙事模式上也更显多元化。诸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以及《死公主与七勇士的故事》等。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题材丰富、形式多元的诗歌类型,在国内的发展却屡屡碰壁。

从文化因缘来看,中国自古以来长篇叙事韵文体并不发达,绝句与律诗是主流。而中国现代儿童诗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初始之时便以推广“白话文”为目的之一,兼之日式俳句与印度短诗影响,早期童诗以推广传播为首要任务,以简洁明朗为重要特质。从学堂乐歌开始,政治启蒙和思想教化成为童诗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在新时期之后仍未完全消弭。可以说,长篇童话诗缺乏萌发的思想文化土壤。

诗人萧萍在2009年出版的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长篇童话诗。但她也曾在2011年时认为自己的诗“确实太长了”,不符合精准洗练的要求。这类要求与我们一以贯之的绝句律诗风格是一致的。

再者,从现代诗到现代儿童诗,长篇童话诗的站位颇有些尴尬。它既不能如一般短篇童话诗一般隶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又无法与长篇现代诗竞争,因而处于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双重边缘化中。这一原因使长篇童话诗歌不易在杂志期刊发表。诸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友》等知名儿童文学类杂志留给童诗的版面并不多,刊载也需要以节选为主。

长篇童话诗以幻想性和叙事性见长,是诗歌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受众应不局限于儿童。诸如顾城并不面向儿童创作,亦有“童话诗人”的称号。然而在市场出版与销售中单一化为低龄读物,剔除了本该成为接受群体的读者,又因为题材特殊(诸如行数过多,情节性有待提高,无法熟悉诗歌韵律等)被家长拒之门外。加之其对于读者的要求比较高,多适用于个性化的审美接受中。低龄段儿童读者缺乏鉴赏能力,老师们很难组织相应的课堂阅读活动。尤其中小学教学中需要集体备课,长篇童话诗篇幅较长,节选或损伤其艺术性,因而教材中难以选入,课外阅读备选名录也难觅踪影。

此种境况反过来制约校园图书推广与编辑出版市场。原创图书的销量于校园图书推荐密切相关。据一线出版社编辑语:“国内卖得好的原创图书,基本靠学校的推荐。”(接力社孔倩)由此可见,在图书出版市场中,长篇童话诗面临“创作者少、读者少、盈利困难”三重瓶颈,无法形成良性的商业收益,进而实现商业反哺。反观近年来图画书发展与出版的崛起,正是依赖于作者-读者-市场的三向促进,才能构建起一个成熟的出版和接受体系。

综上,长篇童话诗受限于篇幅和题材,不受市场青睐,也势必影响政府出版资金的扶持。长期的销售障碍势必束缚创作欲望。对于创作者来说,本身的创作难度已使人却步,加之国内同类型作者寥寥,且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创作链条末端又缺乏市场与读者,长此以往必难以为继。

2021-10-15 □严晓驰 1 1 文艺报 content61996.html 1 长篇童话诗因何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