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凤凰书评

书店随想

——从小众书坊出发 □彭明榜

2017年5月1 日,我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完辞职的手续,以53岁的“高龄”成为一个创业者、一个书店人。我肯定不是年龄最大的书店老板,但或许是创办书店时年龄最大的人。

从东四十二条胡同走出来,我想,与其在写字楼里办公,人家找不着我,我也找不着人,不如租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家书店,就把公司开在书店里。

南锣鼓巷附近的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有了一家诗歌主题书店——“小众书坊”。

从此,遇到做出版的,我说我是书店人,遇到开书店的,我说我是出版人。

诗歌当然是小众的。很多人担心一家诗歌主题书店到底能不能活。我也担心过,但又想,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写诗的和读诗的,绝对数也不会太少。关键是要找到他们,同时要让他们“看见”你。

任何一个群体,绝对数都不小,这是中国书店人的“宝藏”,也是各种主题书店能够存在的理由。

随着大众的普通需求越来越容易被满足,人群的细分和需求的细分也呼唤书店在主题上的细分。

对开办大型书城和综合书店的同行,我一直心存敬意。敬意来自我知道自己操持不了大书店,更来自我对书店认知的一个“局限”——书店是小本生意。

我心目中的书店,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二三百、三四百平米足矣。大了,运营成本太高。小了,没法做活动,不足以成为一个文化现场,很难被社会“看见”。

如何被“看见”?这是所有书店面临的问题。于是,大家都想在设计装修上变成“最美”。

能“最美”,当然很好,比“不美”要好。但书店的美和人一样,除了外在的形象美,还要有内在的气质美。

书店之美,美在和谐:环境、书、读者三个方面要相互得到尊重,相互感到舒服。

现在的不少书店,在装修上太豪横霸道。书只是装饰,处在绝对的配角地位。读者也得不到重视,进去以后除了感到炫目和压迫,和书很难产生亲近的接触和体验。

既然以“书”为名,书店就必然是一个内容行业,书就是理所当然的主角。

这个主角除了要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还需要强调的就是它的选品:什么内容?装帧设计如何?是否能够给读者以美好的阅读享受?

一个书品很好的书店,它的气质一定是美的。

常常有人问我:“你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如果一本书最终没有被卖掉,我是否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藏书。”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书店是一个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空间。

可是,未来的城市,甚至乡村,最不缺的就是空间,最缺的一定是内容。

我见过许多以“空间”为名的书店,它们是真的“空”!这时候我就想,反正总要摆些书做门面,干吗不摆些好书,总能卖掉一些啊。

书店里的“内容”,除了书之外,活动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活动可以引流,可以创造社会影响,可以成为一个区域读书人相聚的理由,可以形塑周边人群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一个书店要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不要计较一场活动在经济上的得失,而要计算其日积月累的综合价值。

对于书店而言,所谓活动,就是:活着就一定要“动”,不“动”就不能“活”。

“现在还有什么人到书店里买书啊?”

是,现在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书店靠卖书肯定活不出来!”是,只靠卖书的书店确实会很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书店不好好卖书的理由!

你可以搞“书店+”,加什么都值得去探索,但前提是你是书店,你是在书之上做加法,而不是在别的之上。

常有人问:“书店能赚钱吗?”答:“不能赚。”

“不能赚为什么开?”答:“开书店是那种一年忙到头,能赚一元钱就很开心,赔一点还赔得起就不想放下的事业。不是有很多人把开书店当作梦想吗?它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它不容易实现。”

不能不说书店对于书店人的价值。

好的书店是一所学校,不知道哪一天,它的哪一本书真就帮助到了某一个人,甚至改变了这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书店是一座寺庙或者教堂,不知道从何时起,它就成了人们的心灵慰藉之地、精神栖居之所。

曾经有一个从台湾淡水来的女孩,她偶然地走进了小众书坊,说这里“店小格局大”。在消磨了一个下午之后,临走时她向父母撒娇:“北京有这么好的书店,我都不想回台湾去了。”

在这个女孩这里,好的书店成为了她爱上北京的理由。

北京确实是值得爱的。

近几年北京对实体书店的扶持鼓励力度很大,书店人都铭感于心。但是,仅有政府层面的扶持鼓励还是不够,实体书店的生存需要从全社会的层面改善营商环境。

实体书店之痛莫过于电商对图书的倾销式打折,这需要从全国的层面落实对图书价格的保护政策。

电商和实体书店实现同价销售图书,是实体书店能否生存的命门所在。解决了此问题,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迎刃而解。

出版社及其他出版机构,作为书店的上游,和书店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对实体书店的困境应有唇亡齿寒的共情和同理心。

但在现实中,许多出版机构在给书店的开户、图书的批发折扣方面,给予的条件甚至比给电商的还严苛。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出版者兼书店人,我只能笑着对出版机构的业务人员说:“你们领导的头被驴踢了吧,而且踢得不轻。”

对于实体书店,出版界需要有一种共识:书店是自己人,能拉时要拉兄弟一把!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常识。

其实,在社会上,不只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场所和服务都不是免费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又是凭什么,人们竟会认为书店是免费的。

从阅读是值得鼓励的行为的角度,阅读免费也就罢了,但读者切不可因此认为书店的一切服务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免费。社会公众对书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因为它是美好的,我们应该一起来维护它,不要让它消失。

书店所做的事,在很大程度上终究是一种公益文化行为,是一种慈善。这一点,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并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我希望有一天,人们将捐资开书店当作一种时尚和荣誉,就像捐资助学一样感到光荣。

就一个一个具体的书店而言,它可能生存不易,可能关张倒闭。

但是,书店不会消失,因为它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钱、有闲又有书店梦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这几年,我就见过不少跟我说开书店是梦想的人,我总是劝他们:既然是梦想,就先揣在心里,多多想想。真去开了,它就不再是梦想了。

(作者系小众书坊、雍和书庭创办人)

2021-10-18 ——从小众书坊出发 □彭明榜 1 1 文艺报 content62017.html 1 书店随想